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1-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或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区域向高要素报酬率区域移、从低市场容量区域向高市场容量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其更多的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并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分工乃至国际分工。目前,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而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区域之间发生了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为载体的产业转移。-2-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资源分布不平衡,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背景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的不流动性和市场的割裂,使得在市场化改革以后,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显得更为迫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企业产权改革,使得企业开始摆脱政府主管部门的控制,进而成为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供求关系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是推动产业转移的真正动因。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普通服装和日用品等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影响下,普遍遭遇市场疲软、库存加大和效益滑坡的困难。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劣势所抵消,加上沿海地区的主要产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产业有同构的趋势,使得某些产品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突破原有产业升级模式,即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1.以向有一定配套能力的地区转移为主在我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西部那些能为沿海地区-3-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如,从2005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拥有龙头和配套企业30余家、员工1.8万余人的江西省上高县鞋业产业基地,就引来包括全球最大的制鞋企业——台湾宝成国际集团在内的一些沿海制鞋企业。再如,山东如意集团收购原重庆海康纺织集团,并计划投入超过40亿元人民币的巨资在重庆万州区建设100万锭紧密纺生产基地,广东顺德的五家纺织服装企业签约进驻安徽阜阳“中国中部纺织工业城”,都是基于当地有一定的纺织产业配套能力。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据统计,目前,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产业多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如,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在广东就算开出2000元∕每月的工资很难招到工人,但在安徽阜阳,劳动力比较充裕而且付出人均800元∕每月的工资即可;在土地费用方面,在阜阳的“中国中部纺织工业城”内每亩土地只要2万元左右,在沿海地区的温州每亩土地却高达150~200万元。因此,降低要素成本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动力。3.省内转移或就近转移较多由于东部各省区地域宽阔且自身发展不平衡,同一省区不同地区-4-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近些年,东部发达省份为了促进本省地区协调发展,大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向本省区内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对东西部省区间产业转移的拦截。如,江苏省虽然GDP早已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万元,但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均GDP之比却大致为5:3:l,存在着明显地区差距。因此,江苏省政府鼓励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本省苏中、苏北地区。4.以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被动转移为主经过近30多年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进程后,珠江三洲、长江三角洲等地由于发展初期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使资源消耗过度,地表水体、空气等普遍受到严重污染,上海、苏州、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已面临突出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沿海地区不得不考虑将一些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产业转移出去,而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区对自身环境容量认识不清,对污染后果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甚至有意识地以“环保洼地”作为招商引资的卖点,使这些产业得以顺利转移。(三)我国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东部地区存在的问题:对产业转移推力不足(1)出于对产业空心化风险的考虑。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东部地区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仅处于价值链分工的底端,仅是跨国公司产品的加工组装基地。在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培育发展并形成规模、产业升-5-级的技术支撑还没有完全形成时,东部沿海地区将现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能失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出现产业空心化,并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这就使得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进一步形成对目前产业结构的依赖,缺少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2)出于对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考虑。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各省区地域内经济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同一个省区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近些年,东部发达省份为了促进本省地区协调发展,大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向本省区内不发达地区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最后,出于对财税收入、本地人口就业和政绩考核体系等问题的考虑,东部发达省份担心如果在新兴产业还未建立之前就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会使得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影响财税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率的提高,而这些可能就会影响当地领导的政绩考核。2.中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配套能力较差(1)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出严重。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素质普遍较低,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东部地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基本状况是基础教育薄弱,中等技术人才匮乏,高等教育落后,对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因为缺乏专门培训和专业素质,能进入企业成为高级人才的比较少,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十分匮乏。传统人事人才管理方式没有打破,人才激励机制-6-尚未形成,引进人才的稳定政策未到位,人才的生存环境较差,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使用效益低,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重。(2)交通通讯物流建设相对滞后。中西部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工业发展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也容易受阻。近年来中西部的交通通讯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中西部地区虽然具备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供给和价格方面的优势,但作为加工贸易生产性服务链上重要环节的物流服务却是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和软肋。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高昂的物流成本不仅抵消甚至远高出节省的劳动力成本。(3)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能提供配套的能力。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许多厂商反映,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了企业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衡量一个地区产业配套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产业集群度。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而且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规模也远大于中西部地区。-7-(4)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有一部分资源耗费较大、污染较为严重企业,由于当地资源缺乏和严格的环境立法限制,同时考虑到区域自身的利益,这类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而向中西部地区迁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要求十分迫切。以至于有些地区只要引资项目经济效益好,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能拉动GDP的增长,就忽略环保,把一些具有污染性的化工能源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些产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形成资源的恶性开采,严重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三、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因素(一)生产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往往会影响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实现。1.自然资源的差异。一个地区在发展产业时,通常会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同本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2.资本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发展速度的不同,各地区间资本丰裕程度也有差别,资本丰裕的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形成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资本稀缺的地区往往缺乏资本密集型产业。3.人力资源的差异。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变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劳动力的价格通常便-8-宜,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衰落。另外,低质量的劳动力,只能适应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而高质量的劳动力则能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印度计算机软件产业异军突起,与软件人力资源的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印度已拥有140多万软件编程人员,同时每年还有5万多软件编程人员从技术学校及大学毕业。4.技术的差异。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一项新技术与资本、劳动力相结合形成的新产品,通常符合需求的方向,能迅速实现产业化应用,导致某一新产业的形成;随着技术的应用和成熟,在原有技术主干上生长出很多技术分支,这些经过分工细化的技术把原有的产业分化为若干新的独立的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群。而且,一项新技术成熟后,将其运用到原有的产业中去,对现存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增加产出.提升该产业的竞争力,促使该产业升级和振兴。(二)区位与市场供求因素1.运输成本。不同产业由于其产品单位重量的价值差异很大,因此运输成本在最终抵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差异也很大。一般而言,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单位重量的附加值就越高,那么运输成本对产品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就越小。因此,相对于加工工业产品,初级产品在其原料产地的生产活动能大大节约运输费用。而欠发达地区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其产品的可运性很差,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这些产业几乎-9-不会向发达地区转移。在评判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时,一定要考虑运输成本对资源开发的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除非其资源具有绝对优势,甚至具有垄断优势,否则其将由于较高的运输成本,难以形成专业化产业。这样,欠发达地区就需要考虑提高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来,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出特色产业来。2.市场容量。市场容量是指市场上所产生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总和,其规模的大小与顾客的购买力紧密相关。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数量和规模,是产业发展、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才能够真正刺激在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产生
本文标题: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