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远古时代的中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民族和部落,并形成了民族部落之间的地缘关系。传说黄帝原居住在北方,后来打败其他氏族,定居在适宜农耕的中原一带。部落间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为了部落的安全修建防御性设施,这种设施是城市最原始的萌芽形式。“黄帝筑城,造五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这里的城市虽然只是原始的防御性工事,但反映了战争防卫乃筑城的原始动力。禹的儿子启破坏了古代“禅让制”成为世袭首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其他部落不服群起反抗,战争更为频繁和激烈,用于保护财产和人口的城堡因此兴起。随着阶级分化,国家产生,工商业和农业分离,脱离生产劳动的统治者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成员一般居住在城堡中,城堡具有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功能。大量工商业人口聚集、与农业劳动的分离,意味着城市与乡村开始分离。由于绝大多数人口尚从事农业劳动,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夏代之初崛起的城堡,还只能算是围墙和壕沟等防御性设施的农村聚集村落。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传说夏代曾八次迁都,这些城市集中于今天的河南一带。20世纪7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城镇附近的古城遗址,由东西相连的两处规模不大的小城组成,有人认为是夏代八次迁都遗址之一。最近,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中发现的包括陶器、青铜遗物,距今约4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夏代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与近代城市相比,功能也相对简单。古代城市最主要功能是防御,所谓“筑城以卫君,选廊以守民”。防御大自然和外来入侵者干扰侵害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同时奴隶制度开始形成并进一步完善,尤其到了商朝。商灭夏后,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已知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始,也是我国城市的开始时期。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较之于夏代,商代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一定的发展。1952年在河南郑州附近发现的古城遗址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2000米,在城中发现产于新疆的玉贝。这些表明商朝都城是一个手工业、商业较发达的城市。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附近,从盘庚到帝辛的商代国王,曾在此建都273年,后代称为“殷墟”。它是商朝后期统治中心,有“大邑商”、“无邑商”、“商邑”之称,是古代著名城市。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了宫殿、作坊、陵墓等遗址以及大量生产用具、生活用具以及礼乐器等遗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对我国早期城市历史有可靠记载的是周朝。周王朝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周朝灭商后,都城西迁,建都丰京、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两京仅隔一河,中间有桥相连接,故又称镐京。相传镐京方圆九里,每边有三个门,九条街道纵横,前堂是朝堂,后面为街市。王公贵族和手工工匠居住在城中,经济自主性较弱,几乎完全依靠周边农村的各种供应。从镐京的古城遗址出土了大批铜器,铜器上刻有铭文,有的多达百字。此外还发现骨器、玉器、陶器等各种手工业品,说明周代的手工业、商业、文化较前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规模较大,消费性人口较多。周朝确立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不断分封诸侯,加快了许多未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农业较商代更为发达,农产品种类增多,手工业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史称为平王东迁。周代城市中主要居住的是统治者和一大批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工匠,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奴不能随便入城居住,所以《吕氏春秋》才有“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国”之说。周代城市发展,已有初步的城市规划。周代城市“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深九轨。”所以才有梁启超在《中国之都市》一书中叙及周朝社会时,说当时周朝市政建设较前有相当发展。周平王东迁是周朝社会经济的转折点,一方面扩大了周朝疆土,人口得以增加;另一方面中央王权带来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周王所在地成为古代大城市,诸侯小国所在地成为小城市。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摆脱过去的“工商食客”的束缚。有了独立性、固定性的“市”和非农业人口的“市民”,“城”和“市”开始联为统一体。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开始出现“城市”这一名词。到了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兼并加剧,人口、土地相对集中,城市规模也相对扩大。齐国由于齐恒公用管仲进行社会变革,国力强盛,一时成为春秋霸主,战国时与秦国长期对峙。其首都临淄是春秋战国时东部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淄还是一座文化城市,著名的“稷下学宫”就在城内,一批知识分子在这儿自由讲学。此外,楚国都城郢、燕国都城蓟、韩国都城阳濯、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大梁都是当时著名的城市。燕国都城是北方较大的商业城市。赵国都城城周达数十里,是当时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魏国“人民之重,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各诸侯国农业的发展,所管辖区域水陆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当时城市尤其是作为政治军事的都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这样说,夏商时期城市的突出特点是奴隶制的建立与完备,青铜器的发展、宗法制的完善。下面介绍一下具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殷墟与甲骨文的情况: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强迁六国12万富户于首都咸阳。倘若每户以4人计算,一次性迁入的人口高达50万之众,加上原来咸阳的人口,可见咸阳城当时的规模之大,众多人口聚居咸阳,城市经济功能弱,依赖性强,增加各种消费品供应的困难。秦统一六国时,地广人众,各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加强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主张,废除数百年的周朝分封制,在全国建立了40个郡,郡下设县,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统一以前,城市主要是适应战争需要而兴建的,在经济上与地域上未能与乡村真正分开。不少城市甚至在天子王都和诸侯都邑之内也往往是黍离麦秀,呈现出一派田园景象。城市色彩并不鲜艳。秦统一后,将原来各个诸侯国的领域联结为一个整体,诸侯国成为中央统一国家的郡县,诸侯国都城大多成为郡县治所。由此形成从中央都城到地方郡县城市的城市网络。城市的行政功能大大突出。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下令“堕三城”,拆毁过去用于防御的城墙,使原来包括田野在内的城邑在范围上大大缩小,乡村从城邑中分离出来。另外,秦始皇还采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全国人口通过严格核定,登记入册,不得随意迁徙。户籍制度将人口严格限制在原来居住地区,城市主要居住非农业人口,乡村主要是农业人口。城市乡村不仅在地域上分离,而且阶级利益上严重对立,开始城市统治乡村的漫长历史。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从广大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获得经济来源。即使城市一时遭到破坏,也会很快重建。农业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是同时代任何一种因素都难以摧毁的。所以中国古代城乡分离格局超稳定形态直到工业文明入侵后才趋于崩溃。秦王朝统治时间虽不长,但城市发展显著。郡县制的推行,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南北部地区的开发和城市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据估计,秦代中国大中小城市约300至400座。城市消费性人口超过乡村社会的供应能力也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乡村社会不堪忍受来自城市统治者的各种剥削,揭竿而起。汉承秦后,汉高祖刘邦在今西安市西北建立都城长安,周围25公里。这是一座先修宫殿后筑城的新建城市。汉高祖时,修长乐宫与未央宫。惠帝时建筑了城墙,到武帝时,经历了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于是武帝又在长安城内修建了桂宫、秦宫、明光宫等,城外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周围修建城墙,称外城。商业区分布在长安城东部和西部,共有九市。城内建有160个闾里,城内居民众多,居住拥挤。汉都长安,人口众多,交通方便,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长安城教育事业发达,仅太子学舍就能容纳10000多人。西域各国贵族纷纷到长安学习汉文化。汉代经济发展为古城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洛阳已经是一座商业城市,东汉建立后,更加快了洛阳的城市建设。秦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工商业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措施在城市的实施,又使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汉代以后社会的长期动荡,使初步发展的城市势头受到了遏制。考察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于是在都城实行以行政机构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2)从秦到南北朝,还有一批以手工业、商业繁荣著称的城市,如汉代中国最富裕的成都地区中心城市成都。总之,秦汉时期的城市的突出特点:封建制的开始,铁器与牛耕的使用。下面用一些图片来介绍一下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处于长期分裂混战局面。杨坚建立的隋王朝(581—618)结束了长达200多年分裂的割据状态,为社会经济恢复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在此以前由于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的居民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生活,大量人口南下,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开发和发展,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在渭河和洛河流域对长安和洛阳城进行大规模重建。隋炀帝即位后,完成了开凿大运河的壮举。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总长1500千米,宽约60米左右,运河沿岸由皇家大道环绕,沿途遍布驿站。在洛阳和扬州之间共有驿站40多处。这些驿站以后大多发展为中心城市。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交通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唐朝建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唐朝在亚洲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长安在公元600年按照规划重建。隋唐两朝长安城外廊东西长9.7千米,南北宽8.2千米,城呈矩形,共计有南北大街11条。大街宽约70—150米,以载满树的壕沟环绕,这些街道将全城分为110个带界墙的居民区和由漕运沟通的两市,城北的两大院墙内坐落着皇宫和官府区。首都长安不但是唐朝政治、军事中心,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贸易之地。隋唐时期,社会稳定使一批毁于战乱的北方城市得以重建,一批南方城市也纷纷兴起。唐朝首都长安和其他城市均有很大发展,长安不仅是行政军事中心,也是商业、贸易、文化中心。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城市之一。据估计,长安人在鼎盛时超过100万。仅仅少数民族在长安定居的就有万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出现的超大规模的城市之一。为了巩固统治,唐朝统治者除了完善行政、司法等政治制度外,在经济上采用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颁布“均田令”,实行租庸调制。唐代的著名城市有扬州、成都、洛阳、洪州、荆州、广州、凉州等。长安、凉州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州、泉州、广州是向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上的重要城市。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高峰阶段,其特点是:(1)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制,民居和市场四周有围墙,称为坊,坊内有巷,坊有坊门,朝开晚闭,实行夜禁,称坊制。(2)城市里有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分工细,种类多;民间手工业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3)商业出现新特点:城中有较大规模的市场,商业中行业组织盛行,钱币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促进了商业发展。(4)城市文化昌盛,一大批著名诗人、艺术家云集城市。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动荡,赵匡胤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治、经济改革。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扫除来自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时期,货币流通较以前更为普及,促进了经济繁荣。指南针用于航海,使贸易突飞猛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均得到空前发展。政府提倡开矿炼矿、纺织业和酿酒业,经济的恢复,使城市勃兴。宋朝大城市的数量较以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宋朝开封府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三道城墙,外城周长达80千米。汴河等4条运河交汇于此,33座桥梁、4条道路沟通了开封城。城内主要建筑有大庆殿、宣德楼等。城内有发达的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纺织、陶器、印刷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商业市场活跃,各种店铺林立,商业已冲破古代日中为市和市坊制度的限制,夜市繁华喧闹,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手工业店面沿街而设,商业街上人来人往,城市商业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街上还出现“肆”和“瓦”的娱乐场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