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79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重点
资源搜索·by竹叶一、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方位的确定是基于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方位术语1上与下(头侧与尾侧):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头部在上,足在下。2前与后(腹侧与背侧):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3内侧与外侧(区别:内与外):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距人体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4内与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描述,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5近侧(端)与远侧(端):常用于对四肢的描述,凡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为远侧。6深与浅: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二、五类组织及下一层上皮组织:被覆上皮、腺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与骨:软骨: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骨组织:骨基质、骨组织的细胞肌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三、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四、肌组织概念由肌细胞和细胞间少量结缔组织组成。五、神经细胞(神经元)1.神经细胞的基本构造:胞体: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起:树突、轴突胞体:(1)细胞膜是可兴奋膜,有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膜蛋白主要形成离子通道和受体等。(2)细胞质:①尼氏体Nisslbodies聚集在核的附近,多呈块状。电镜下,尼氏体是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它可合成蛋白质。尼氏体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的形成以及执行神经元的功能都是很重要的。树突内有尼氏体,而轴突内无尼氏体。②神经原纤维包括神经丝和微管两种。光镜下的银染切片,可见分布于细胞质内的交织成网状的棕黑色的神经原纤维,并且伸入树突和轴突中。对神经元有支持的作用,并且与胞体内蛋白质、化学递质和离子等的运输有关。(3)细胞核有一个,大而圆的核,居中央。树突表面是细胞膜,内有细胞质,在树突的分支上常见许多棘状的小突起称树突棘(dendriticspine)。树突棘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将信息传入细胞体。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丘和轴突的轴质(或轴浆)内没有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轴突一般比树突细,资源搜索·by竹叶全长直径较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是在轴膜上进行的。2.神经元分类按形态: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按功能和兴奋传导方向: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按神经元分泌的化学递质的不同: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二)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数目之比约为10:1~50:1。A、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及其功能活动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的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产生脑脊液的功能B、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卫星细胞:包裹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的胞体(三)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或长树突及包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又叫神经膜细胞)构成有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髓鞘无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被动转运1,单纯扩散: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做的跨膜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特点:(1)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的帮助(2)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3)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耗能。(4)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膜两侧达到平衡二,易化扩散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同被运载的物质在其浓度较高的一侧结合,通过构象改变将物质转运到另一侧的运载方式。特征:具有饱和现象、立体构象特异性、竞争抑制性。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细胞内外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实现跨膜扩散的一种扩散方式。特征: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三,原发性主动转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例如:钠钾泵(钠泵)通过水解ATP将3个钠2个钾分别转运到膜外和膜内。四,继发性主动运输,一些物质借助钠泵的工作建立起来的Na+在细胞两侧的浓度势能逆浓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特点:(1)必须是以原发主动运输为基础(2)物质的转运以Na+顺浓度梯度转运偶联进行(3)ATP间接性的为这些物质转运功能五,直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作资源搜索·by竹叶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的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它功能改变。六,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1,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具有特异的识别和结合外来化学信号的功能蛋白2,G蛋白:鸟甘酸结合蛋白的简称,是一类位于受体与效应器分子之间的偶联蛋白,同属于一个分子大家族。3,G蛋白的效应器分子有两类:离子通道和催化某底物生成第二信使物质的酶分子。例如:腺苷酸环化酶,等七,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过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通道。包括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八,酶耦联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略)九,静息电位的产生: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钾的通透性较大,故钾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十,动作电位的产生:上升:当细胞受到刺激(达到阈电位)→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下降: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特点:(1)不衰减性传导(2)全或无的特征(3)存在不应期十一,细胞的局部兴奋或局部反应: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特点:(1)不具有“全或无”现象。(2)电紧张方式扩布。(3)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十二,影响动作电位传导的因素:(1)细胞直径的大小(2)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3)有髓神经比无髓神经传导的快十三,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1、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发森当时及兴奋后一段时期,此时细胞完全没有兴奋性2、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细胞兴奋性有所恢复,部分Na+通道恢复到静息态。刺激加大会引起兴奋3、超强期:相对不应期后细胞兴奋性略高于一般水平。此时膜电位更靠近阈电位。4、低常期:对应细胞超极化电位,Na+通道恢复,但电位远离阈电位。十四,神经—肌接头的结构:包括接头前膜(神经纤维末梢),接头后膜(终板膜:肌细胞膜特化形成)及两者之间的接头间隙十五,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十六,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和药物影响。资源搜索·by竹叶十七,骨骼肌细微结构(略)十八,骨骼肌收缩机制:1,兴奋收缩偶联以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肉收缩过程通过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2,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1)横管系统将动作电位传至肌细胞的深部(2)终末池(肌浆网)中的Ca2+释放入胞浆(3)胞浆[Ca2+]升高(4)Ca2+和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肌肉收缩3,肌丝的滑行过程:(1)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3)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4)横桥与结合位点合,分解ATP释放能量(5)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6)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1.骨的分类按位置分:颅骨躯干骨附肢骨按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骨干:内有髓腔,容纳骨髓。骺:有关节软骨,构成关节面。干骺端:青少年时骺软骨,透明,成年时骨化,遗留为骺线。短骨:分布于腕和跗部,一般立方形,能承受较大压力,连接牢固,主要其支持作用。扁骨:位于颅、胸、盆部,常成腔,支持,保护重要器官。不规则骨:如椎骨,形状不规则,有些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等。2,椎骨(成年时24块)幼年时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成年时变成一块骶骨)尾椎3-4(成年时变成一块尾骨)椎骨的一般形态:锥体椎弓突起前体后弓中为孔,加上七突是椎骨。前体: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正中,呈短圆柱状。表面为薄层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后弓:椎弓,是附在椎体后方两侧的弓状骨板。可分为两部分(1椎弓根:与椎体相连的较细部分。有椎上下切迹。2椎弓板:椎弓后部的板状结构。)中为孔:椎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管:所有分离椎骨的椎孔叠连起来,围成的骨性管腔,其内容纳有脊髓和脊神经根等。七突:棘突(双侧椎弓板在后正中线汇合而成)一个,横突(发自椎弓根与椎弓板的连结处)一对,上、下关节突(发自椎弓根与椎弓板的连结处)各一对。颈、胸、腰椎形态比较表: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1)、组成: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2)、整体观:脊柱的后面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其两侧有纵行的脊柱沟。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性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资源搜索·by竹叶突向后。相邻上、下两椎弓根之间有23对椎间孔。(3)、功能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和运动。3,脑颅骨(8块)顶骨2、颞骨2、额骨1、筛骨1、枕骨1、蝶骨14,膈膈为向上膨隆呈窟窿状的扁阔约肌,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或孔:1主动脉裂孔:12胸椎水平,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10胸椎水平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为肌性裂孔。3、腔静脉孔: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膈为主要呼吸肌,收缩时中心腱下降,以扩大胸腔容积,引起吸气;舒张时,中心腱上升至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怎加腹压,有协助排便,分娩,及呕吐等功能。第五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基本概念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血量: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循环/贮存)。血细胞比容: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粘滞性:流动的液体由于其内部颗粒间的摩擦力表现出粘滞性。一般已血液或血浆与纯水比较的相对粘滞性作为他们的粘滞性(又称粘度)。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3.5—5.5倍。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其次为尿素和葡萄糖)决定的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血浆的酸碱平衡: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为7.45。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时NaHCO3/H2CO3,此外,还有血浆中的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等,以及红细胞的内的血红(氧合)蛋白钾盐/血红蛋白,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本文标题:79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0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