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211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1)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2)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二、开通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示意图P3)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3、唐太宗的统治:(1)治国思想: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以民为本,勤于政事。(2)用人方面: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房玄龄、杜如晦为相。(3)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三、女皇武则天1、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四、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垦田面积扩大。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③重视兴修水利。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蜀锦冠于全国。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繁荣: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尊奉为“天可汗”。2、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靺鞨、回纥和南诏的首领。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四、多彩的文学艺术(一)文学方面(诗歌)代表人物生活时代代表作品内容及也特点地位李白盛唐《朝发白帝城》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诗飘逸洒脱,富有浪漫情怀诗仙杜甫唐由盛而衰三吏三别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悲愤凄婉诗史、诗圣白居易中唐《秦中吟》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1、书法代表: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欧阳询2、绘画代表: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3、音乐舞蹈:吸收周边民族风格,多姿多彩。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鉴真东渡1、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2、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玄奘西行1、过程: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2、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思考:1、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逐渐扩张势力。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或表现:(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1)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西夏与北宋的关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1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