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明史的各种分类1、按结构分:制度(政治)文明(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为主、政治组织)精神文明(思想、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等)和物质文明(物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生活)。2、按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3、按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4、按生产力(技术):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文明。文明发展的动力1、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有三种关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能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信息文明),历史越早,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甚至有决定性影响。2、推动文明进步的是一种合力推动的结果。文明发展的趋势1、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若以生产力(技术)的进步为核心,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文明。2、由区域文明向全球整体的文明(新航路——现在)发展。四、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国家的出现;金属工具、文字的出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为稳定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早期国家往往通过制度建设来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并常常借用神的名义颁布执行。古代埃及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法老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两河流域通过制定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来稳定社会秩序;在古印度,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则导致一套严格的社会分层制度的产生,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一)、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附地图)(1)河流名称: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2)今天国家:伊拉克境内(3)古希腊人称呼:美索不达米亚2、文化成就1——楔形文字(钉头文字)(1)创造者、时间:苏美尔人,公元前3100年之前(2)书写材料:芦秆,木棒或骨棒和泥版(3)书写特点:上面大下面小(4)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5)史料价值:楔形文字文献是研究亚述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成就2——文学:《吉尔伽美什》(1)书写: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2)体裁:史诗(3)地位: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4)价值:一定程度反映当时历史状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一手史料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遗产(制度建设)——《汉穆拉比法典》B(1)背景:政治上: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文字上:古代两河流域成熟的楔形文字理论上:君权神授(2)目的:规范王国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3)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参考教材法律条文)(时代特征)社会观念: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阶级关系: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阶级属性: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保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早期文明特征:对犯罪惩罚严酷,保留同态复仇的原始习惯法残余文明程度:文明发展已有相当水平,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4)历史进步意义:练习测评2当时:有效规范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法律的形式否定了一些野蛮的原始风俗和习惯的合法性法律: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史学:展示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第一手文献(二)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附地图)2、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1)背景:政治:国家的统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灌溉农业的需要(2)理论依据:王权神授(3)专制统治的表现: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宗教: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司法: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经济: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军事:控制着所有军队政治: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任免权3、文明成就之一:金字塔(1)用途:法老的陵墓(2)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3)金字塔的象征意义(所反映的埃及社会状况)政治:专制制度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建筑技术,自然科学发达信仰:来世信仰(4)历史价值:建筑是物化的历史,折射出古埃及文明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第一手资料4、文明成就之二:象形文字(1)发明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2)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纸草(3)象形文字的消亡原因及思考:第一,主观,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书吏官吏及商人掌握第二,客观,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前4世纪希腊文化,7世纪,阿拉伯化第三,思考:如何传承自己的文明,文字是重要的载体(中华文明的延续)(4)历史价值:记载历史,为今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如何理解?以前尼罗河上没有大坝的时候,尼罗河每年都会发大水泛滥,泛滥后的土地在等水退去以后变的很肥沃,因为大水带来了上游的营养物质滋润了土壤,从而是古埃及的农业发达了起来,也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另外,在尼罗河泛滥的时候,农业停止,法老就让他的子民用河水运输石材木材来建造金字塔,因为这些沉重的建筑资料在当时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水了.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重要影响(p6一段和小字)(三)古代印度1、种姓制度B(1)产生背景:首先,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雅利安人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产生最初的种姓。其次,雅利安人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等级划分,最终社会分裂为四大种姓集团(2)内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特点:职业世袭:人的社会地位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得改变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种姓之间原则禁止通婚,高男可娶低女,严禁低男娶高女法律地位不平等:高伤低处罚轻,反之处罚重社会权利不平等:前三种姓和首陀罗不能交往、并座、共食等宗教生活不平等:首陀罗不能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4)影响:直接: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间接: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佛教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A(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处于春秋时期)(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4)佛教的经典:大藏经3、《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1)作者:民众口头集体创作,后逐渐定型(2)记录内容及定型时间:多为神话传说,(3)价值:文学价值,古代印度著名的文学作品,梵文史诗,世界文学瑰宝史学价值,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是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思考:古代东方大河流域文明哪些共同特点?尼罗河——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巴比伦恒河——古印度黄河长江——古代中国共同特点大河流域形成肥沃平原便于大规模灌溉农业(1)、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2)、古代东方文明的共同特征经济发展: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文化成就辉煌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史诗《吉尔伽美什》,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创立了佛教,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明显,常常借用神的名义统治政治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加强社会管理,并颁布执行。古代埃及形成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法老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两河流域通过制定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来稳定社会秩序;在古印度,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则导致一套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生,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总之,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早期人类文明状况是多元并存的地域文明bylovely顾屹君
本文标题:古代东方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2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