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思考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思考谢莉娇徐善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摘要]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中的概念界定,科技类博物馆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主要展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内容的博物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工程技术博物馆等。近10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增量建设和内容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因其涉及学科、行业门类的多样性、管理体制的多头化、运行体制的单一性和展教方式的简单化,使其在运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受到诸多制约。对其现状的厘清和思考有利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和发挥科普场馆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功能。[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现状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57(2010)04-0035-06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XieLijiaoXuShanyan(Centerfor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Abstract:Museumscategorizedunderthesor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embrace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s(sciencecenters),naturalhistorymuseums,planetaria,industrial(thematic)museums,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useums,andsomeothers.Overthepastdecade,Chinese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hasmadegreatprogressbothinincrementalconstructionandcontentconstruction.Butduetothediversityofthesub-categories,multiple-governancesysteminmanagement,mono-patterninoperationandthesimplisticapproachofexhibitionservices,therearemanyconstraintsandproblemsforsuchmuseums.ToClarifytheirstatusquoandponderoverthoseproblemswilldefenitelycontributetothesustainabilityof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museums,aswellasthebetterfulfillmentandexertionoftheirfunctioninpopularizingscienceandtechnology.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thestatusquo;problem;ponderCLCNumbers:G269DocumentCode:AArticleID:1673-8357(2010)04-0035-06科技类博物馆是我国科普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互动性和体验式为特征的动态展教方式,更多地发挥了对公众的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科普功能。收稿日期:2009-04-10基金项目: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项目“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作者简介:谢莉娇,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科技政策、公共科技服务,现供职于北京市科委,Email:xljyouou@163.com;徐善衍,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Email:xusy@cast.org.cn。1近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并将科普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纳入科普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等相关法规、科普政策,为科技场馆持续性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和制度性保障,进而体现出科技成果为民所享、为民所用,推动公众公共权利均等化原则的实现。1.1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大、门类众多并形成系统化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多相关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的法规、政策、纲要、条例,从政策保障、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条件规范等方面鼓励和支持经济发展良好的省市地区建设科技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721家1,其中对科技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主要集中于1998-2008年的10年间,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2对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的相关规划和要求,各地也呈现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全国各地科技馆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1]。在已有统计的721家科技类博物馆中,自然类博物馆(简称自然馆,包括地学类博物馆、生物类博物馆和标本室、天文馆、自然史博物馆等)287个,占总数的40%;科技馆280个,占总数的39%;行业(专题)博物馆(简称行业馆)154个,占总数的21%,如下图所示。图1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分布图进一步研究后详细分类:287个自然馆中有地学类博物馆205个、生物类博物馆54个、天文馆15个以及自然史博物馆13个;154个行业馆中有农业类博物馆22个、工程技术类博物馆81个、医学博物馆29个和其他类型馆(如公共交通、消防等)22个。可以看出,以科技馆为中心和动力牵引,在共同“科学”基因的传导下,科技类博物馆逐步向大科学系统方向发展。1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承担中国科协《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此次数据仅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科技类博物馆,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的科技类博物馆。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就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提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则在近3年的工作目标中提出,全国科普基础社会的个体布局有所改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关于引发科普基础社会发展规划(2008-2010-2015)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3086号文件,第4页。1.2展示主题基本涵盖所有理工学科,并体现出优势学科在内容设置中的特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展示主题学科内容丰富,无论是单一学科的专业科技博物馆,还是容纳多学科的综合科技馆,其展示内容广泛涉及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这说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体现出对行业、学科等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广泛展示。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靳一副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有8个学科在国际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地位。其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4个学科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称之为“突出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可以称之为“比较优势学科”。就涉及学科而言,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其内容建设方面也显示出对我国优势学科的偏重特点。工程学、生物学、地球科学,都有以单学科为展示主题的行业(专业)科技博物馆存在,且已形成一定规模,如我国现有地学类博物馆205个(包括地质公园在内),占据自然类博物馆总数中的很大比例。此外,在综合科技馆展教内容设计中,对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和化学等优势学科也有规模性的体现。1.3展教理念有所转变、展教手段逐步创新,符合时代进步对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向发达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学习-复制、吸收-创新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仍在探索完善之中。科技发展是一种社会过程,势必产生对社会的影响,构成公共领域中的科学,其往往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故而科技类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和找寻新的展教理念和展教模式,努力做到在博物馆教育、研究、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基础上,又新添交流、服务的功能。新的展教理念的引入、科普展教形式的灵活多样,使得科技类博物馆水平有所提高、公众认可度提升。如对主题单元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科技博物馆以物为中心的模式,将观众关注的科技内容和本馆自身特色结合起来,或与特殊事件(如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科技进展事件等)的科普结合起来,通过知识链、故事线的方式表现出来,做到科学知识的内涵寓于吸引公众的故事情节之中,进而使公众超越对弥漫在社会中的科学的“世俗不经意”性,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给予关注和重视。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印尼海啸过后举办的印度洋海啸主题展览,因其时效性、科学性和形象性获得良好科普展教效果。又如四川省科技馆在汶川地震后,及时组织了两期有关地震原理和防震知识的专题展览和讲座,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科技类博物馆在展教活动中对公众参与性、互动性内容、活动设计的增加,推动了科技类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观众的体验中将科学探索精神潜移默化至公众灵魂之中。故而,博物馆是否重视“参与”也被视为博物馆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此外,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既为科技类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展示内容元素,也为科技类博物馆展教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创造了条件。数字科技馆的应运而生正是体现出科技类博物馆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科技馆在科普功能实现中的拓展功能。2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分析在看到科技类博物馆近来取得的发展成绩的同时,应关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限制性因素和问题,对问题的厘清有利于我们清晰对策思路和把握发展方向。2.1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质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1.1在数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已有统计数据,从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1/2.4、日本的1/8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7。就绝对数量来看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表1与国外(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表科技类博物馆数量(个)馆数:人口总数(个:万人)美国5601:41英国801:75日本5501:22中国台湾地区901:26中国大陆地区7211:1802.1.2科技类博物馆标准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科普功能科技类博物馆涉及众多行业门类,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建筑标准和内容标准)。以科技馆为例,尽管国家2007年出台了《科技馆建设标准》,但建设标准也只是对科技馆建筑标准的规范,并未能涵盖对科技馆内容建设的标准和原则,造成全国科技馆内容建设中创新不足、雷同有余,使得科技馆在面向社会大众时,缺乏对成年人的吸引力。就建筑规范而言,现有280座科技馆中,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达标和临近达标的科技馆不足40座、标准化程度较低,这是今后科技馆进行新建和改建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各类科技类博物馆因其自身发展限制,尚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公
本文标题: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