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述题:1.比较并评述“结构功能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研究取向:结构功能论将个人行为视为组织、制度、结构制约下的必然产物,因而人成为被动者;而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因为影响人们对所处情境的解释。行为最初是由个人控制、设计并赋予其意义的,人是主观能动的人。理论前提及方法论:方法论:结构功能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核心是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回到经验世界中去,对社会现象作直接的、密切的考察,这种直接考察包括“探索”和“检查”两种方式。尽力把经验世界作为主义中心,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2.试评结构功能分析的“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P.208)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①适应,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②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③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④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状态的模式。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最一般的行动系统是通过下述四个子系统来满足其功能需求的:①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求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②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③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连接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④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3.阐述默顿“功能分析范式”的要点并说明这一范式是如何完善功能分析方法的(P.222)要点:①重点:制度化行动模式(结构)的客观后果。②充分认识,后果多样性,注意,出乎意料的潜在后果。③结合时间因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间关系,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功能性质,通过反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变迁现象。④界定,后果涉及的,系统范围、群体范围。⑤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通过对结构制约因素考察来解释。完善:①提出新概念、新的观察角度,使传统变为可用来指导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②改变功能主义的基本性质。改变以论证系统稳定、秩序、均衡、整合为目的。新的,指导经验研究的工具,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进行功能认识、作出功能评价。4.试评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要点5.概括并评析布劳“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主题(P.336)(怎么答?太多了)6.评析社会交换论的利弊得失(P.275)霍曼斯:理论缺陷(不一定要答)①心理还原主义:将一切社会行为,归结为简单的心理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②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但事实上,行动并非理性,由非理性的偏好和习惯决定。③同义反复的错误。基本概念相互定义,导致有些理论命题,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霍曼斯理论的社会学意义:①对整合的解释。在统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赞同,导致社会肯定。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多,就会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维持着社会的整合。②对权力的解释。最小利益原则。因不对等交换关系而出现。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能力。此说明只适用于初级群体,而不适用于正式的社会组织。③对地位的解释。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平等、公正。给予别人得多,就会多取一些报酬。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它们付出的多少。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形成的。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没有跳出“生物体”、“经济人”的圈子,他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小群体的研究。尽管如此,霍曼斯微观社会学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打破了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观点上也有积极方面。如公正性期待等概念就是把公平交换和互惠的概念带入日常生活。对于解释人们之间的互动行动具有重要意义。7.试析符号互动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P.318)意义:①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体。②注重微观、人际互动研究,重视个人特殊条件。因此可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③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考察,从生活经验得理论,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缺陷①过于强调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识,忽视客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视内在的规律性。②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会结构、制度的作用。③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④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8.比较并评析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异同(P。277)①理论目标。研究重点存在差别。霍曼斯,所有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植根于心理学原理,过于极端。忽视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球普通出,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只是宏观中这些交换过程更加复杂。A.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得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B.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随时补充新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认识宏观社会交换网络。从而考察宏观交换过程。②社会交换:霍曼斯,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布劳,交换,特定类型的交往。A.社会交换,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停止回报,交往关系中止。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是交换,交换概念比霍曼斯窄。B.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暴力胁迫下的行为不是交换行为。③基本交换过程:霍曼斯,集中分析抽象的交换原理。布劳,主义分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往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A.吸引与竞争。B.分化。C.整合和冲突。④宏观交换观点:霍曼斯,心理学原理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布劳,分析宏观过程,除了基本交换理论,增添新的概念。A.共享价值观。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各方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入交换关系,人们从而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以及公平准则。B.制度化,其核心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9.试评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基本模式”各自要素及理论假定的观点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价值共享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均衡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均衡模式的典型代表。达伦多夫将社会均衡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概括为:稳定、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享。①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②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③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④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社会均衡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把它作为分析社会的惟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则是错误的。因为在许多方面,他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社会现象的这种辩证性质决定了社会学分析必须采用社会压制模式以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将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①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②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③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④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达伦多夫强调,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之所以特别重视它是因为他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给予极大关注。10.阐述并比较科赛与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要点及区别(239、249)(太多,如何总结)11.社会交换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互动关系的269、287(太少)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的互动行为,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及因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255(是否需要全部扩充?只答条行否?)①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调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的成员,除非受到被成为组织条件的经验变项的干预,都将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因此而形成团体冲突。组织条件分为:技术条件,必须的物质资料,领导者的人数,反映潜在利益的价值系统的团体章程的制订情况;政治条件,政治环境对自由联盟的容许程度;社会条件,由沟通工具决定的,成员相互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吸收新成员的正常和正式的社会分配程序。以角色利益的内化程序作为基本内容,的心理条件,也对利益团体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②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在涉及到维持还是改变现状的问题时,常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形式是由被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的。③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13.概述和评析“社会交换论”的理论预设、概念框架、研究主题及分析重点(社会交换论是否就是霍曼斯理论?还是要加上布劳?)14.试述“符号互动论”所提供的理论视域并评析其意义与局限性理论视域意义:①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的被动体。②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研究,重视每个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条件,可以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③重视对社会显示生活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理论,有助于人们研究现实的、世纪的问题。缺陷:①过于强调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识,忽视客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视内在的规律性。②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会结构、制度的作用。③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④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15.阐述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并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观点16.试评实证社会学的理论预设T—207(什么是理论预设)17.试析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论”及其理论功能203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
本文标题:社会学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4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