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战略”概念的形成strategystrategeiastratosstrategos•西方第一本战略学著作---莫里斯(东罗马皇帝Maurice):《将军之学》(《将道》Strategikon)。•梅齐乐(PaulGideonJolydeMaizeroy):《战争理论》,首次使用“战略”这个名词,并将其界定为“作战的指导”。•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比洛(AdamHeinrichDietrichvonBlow(1757~1808)《最新战法要旨》:“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19世纪瑞士军事家诺米尼(AntoineHenriJomini)《战争艺术概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普鲁士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1780-1831)《战争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理论”,而“战术是在战斗中运用军队的理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内容介绍•小结:古典西方战略理论特点是:•1、战略的适用范围为总体战争。•2、战略所用者为军事工具(手段)•3、战略所追求者为军事胜利。•4、战略的施动者为高级将领或君主。•也就是说,对战略的解释局限于军事领域。•战略等同于军事战略。二、“战略”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诸如“兵略”、“谋略”和“韬略”及“方略”的作战艺术。•西晋初期(3世纪),司马彪撰:《战略》一书,在我国最早使用“战略”一词。•南北朝时期赵憬(约532-599年)著:兵书26卷,取名《战略》。•明朝的茅元仪:《廿一史战略考》,汇辑了春秋至元代的战略史实和权谋形势,总共有33卷,613节,是其所编辑的《武备志》的一部分。•清末湖北武备学堂刊印了《中西武备新书》,其中辑入了日本人石井忠利的《战法学》。•1908年,陆军预备大学堂印行了由应雄图编辑的《战略学》(有人认为应雄图可能是被聘来华作步兵教习的日本步兵大尉樱井文雄的化名)。•公元前6世纪孙武著《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争谋略;•《孙子兵法》,英文翻译为(Sunzi,theArtofWar),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被誉称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内容介绍三、“大战略”:战略概念的扩大与延伸•进入现代,战略概念开始超出了军事范围。战略概念扩大成“大战略”概念。•最早提出“大战略”(GrandStrategy)概念的可能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B.H.Liddell-Hart)。他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B.H.Liddell-Hart),他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1929年哈特出版《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一书。•“战略为分配与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的的艺术”。•“所谓的战略即军事战略,而大战略则为较高级的战略(higherstrategy)。”•“大战略这个名词含有政策在执行中(policyinexecution)的意思.”•20世纪初英国富勒将军(J·F·C·Fuller)z1923年提出了“大战略家”(grandstrategist)的概念。•“大战略家的第一职责即为评估其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地位,并发现其优劣之所在。第二,他必须了解其国民的精神特性,其历史、其社会,以及其政府制度。凡此一切的数量和素质都构成军事组织的基础。事实上,大战略家必须是饱学的史学家、远见的哲学家、敏锐的战略家。从大战略的观点来看,素质与数量,人力与物力,都同样重要。”•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认为,大战略应该包括三大要素:•首先,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根本的政治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其次,大战略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都应该实现目的与手段的平衡。•第三,大战略研究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全球和古今,不仅研究欧洲和古代罗马。•英国人习惯称“大战略”。•美国人称“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或“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securitystrategy)。•法国人称“总体战略”(totalstrategy)。•日本人称“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中国学者对“大战略”的解读•人民大学时殷弘认为:•大战略理论出于对战争与和平之深层次统一的思考,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国家的所有各类可用资源来追求其根本性的政治目的。•大战略同对外政策目标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各种具体的对外政策手段又是大战略可资利用的工具。•大战略的运用就是要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的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类资源,争取实现它为之服务的国家根本政策目标。•大战略的成败既取决于国际环境,也取决于国家自身的能力,而最为关键的是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以及不同类型手段相互间的平衡。•(《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北京大学叶自成认为:•大战略也可以称为总体战略、国家总战略、国家大战略。•战略是大战略在较低层次上的运用,大战略是一个国家更为基本的国策,•大战略或国家总体战略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即国家的对外战略、国家的内部发战略、内外战略的结合。•(《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小结:大战略的特点•1、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传统战略思想的飞跃,它大大突破了战略的纯军事色彩;•2、在战争中除了军事手段外,还可以用非军事手段;•3、视线超出了战争,可以运用与和平时期;•4、手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军事;•5、性质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第二节国际战略与国际战略学•一、国际战略的定义•张季良教授在《国际关系学概论》:•“国际战略指的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对整个国际格局、本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余起芬主编的《国际战略论》:•“国际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筹划与指导国际交往关系与国际斗争的方略。”•中国国防大学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内较长时期、全局性的谋略,也是指主权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运用国家实力谋求国家利益的筹划与指导,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吉林大学王家福主编《国际战略学》:•“国际战略是国家为了达到重大目标的科学运筹与艺术调度的高级综合创造术。”•教科书:“国际战略是主权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第5页)二、邓小平在中国首创“国际战略”科学概念•《邓小平文选》•参见教科书第4-5页。三、国际战略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少军认为,国际战略特点:•第一、国际战略的全局观具有世界性。国际战略的视点是国际政治。•第二、国际战略具有整体性和世界性。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第三、国际战略具有预见性。为明天而设计的。•第四、国际战略具有行动的特性。指导人民(国家)正确的行动。•(《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教科书:•1、全局性或统率性。•2、对抗性或竞争性。•3、长期性或相对稳定性。•(第5页)四、国际战略基本要素•吉林大学王家福《国际战略学》:•一、经济•二、政治•三、社会•四、军事•五、外交•六、教育•七、科学技术•八、文化•九、意识形态•十、传播媒介•十一、生态环境•教科书:•1、国家利益•2、国际战略目标•3、国际战略形势•4、战略思维•5、国际战略决策•6、国家实力•(第7页)五、国际战略学的定义•国防大学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是研究主权国家制订与实施对外战略的客观规律及连结各国对外战略的国际战略关系的科学。”•“国际战略学是战略学与国际关系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战略主体(国家、国际组织等)进行战略谋划的理论依据和指导艺术;•二是国际战略实施的客观舞台—国际战略关系。”•(《国际战略学概论》)•吉林大学王家福《国际战略学》:•“国际战略学是研究世界全局战略规律的科学。它立足现实,回顾以往,面向未来,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对国际战略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以次揭示人类历史上的国际战略总流向以及军事战,经济战、知识战的战略流程序列。阐述现实和为了世界的三大战略的交融态势。”六、国际战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王家福《国际战略学》16项内容:•1、国际战略的总流向;•2、社会结构的总流向;•3、国际社会的战略结构;•4、国际社会的动态系统;•5、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6、战略基础的构造序列;•7、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8、军事外交战略的交错;•9、国际战略与传播媒介;•10、战略决策与智能库;•11、国际战略的运筹、计量与决策;•12、科技发展与战略性预测;•13、国际战略的综合透视;•14、战略决策的世界性范例;•15、战略人才态势及其序列优化;•16、教育体制面对战略性挑战。•教科书:•第一、决定国际战略的要素。•第二、国际战略决策。•第三、国际战略手段。•第四、国际战略的途径和表现形式。•第五、国际战略的谋略模式。•(第8-9页)第三节国际战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材9-10)•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教材10-11)•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均势理论;威慑理论;地缘战略理论;公共外交理论等等。四、阎学通提出国际关系研究八大方法•第一、证实与证伪研究法•第二、演绎与归纳法•第三、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第四、全面与严格分析法•第五、试验与调查分析法•第六、个案与比较分析法•第七、结构与系统分析法•第八、历史与预测分析法五、研究方法列举•1、利用证实研究方法研究当前中国与美国进行战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2、利用定性分析法找出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利用概率预测分析方法对统一台湾的多种方式进行预测。1、用证实研究方法分析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的条件•1、提出问题: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2、原始经验:中美两国之间共同战略利益可能导致战略合作。•3、证实:列举过去合作的例子:二战时期战略合作,解放战争时期战略不合作,冷战时期战略合作。•4、结论:因为有两个合作只有一个不合作,所以中美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是合作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疑问:意识形态对共同利益的影响何在?•5、重新研究:1945年意识形态阻碍共同利益,1970年意识形态不阻碍共同利益。•6、得出结论,获取新经验:中美之间的合作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为双方所认可,意识形态对合作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2、利用定性分析法看冷战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1、分析和提出问题:冷战后国际主要矛盾是什么?•2、确定判断的标准,即什么是主要矛盾:这是世界主要的和大部分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关系到主要国家的重大利益,这个矛盾对广大的中小国家对外政策有重要影响。•3、观察研究对象,列举当代世界存在的主要矛盾:南北矛盾;恐怖主义与文明冲突矛盾;霸权与反霸权矛盾;领土争端矛盾;单极多极矛盾。•4、得出结论:霸权与反霸权矛盾为当代国际社会主要矛盾。3、利用概率预测法分析统一台湾的可能性•1、提出问题:用什么方式统一台湾的可能性最大?•2、进行排列组合:•A.和平统一方式•B.全面封锁•C.武力统一•3、概率计算:•15年内两岸实现统一的概率为50%;不统不独的概率约为33.13%;独立的概率约为16.17%。•4、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统一台湾的可能性大于台湾独立和不统不独的可能性。其中,可能性最大的统一形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下两岸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六、主要参考书•1、李景治等:《国际战略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王家福:《国际战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社2005年版)•3、高金钿主编:《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阎学通:《国际关
本文标题: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