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对湘潭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与思考
对湘潭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与思考湘潭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在市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全市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一、产业结构变化和特点改革开放30年,全市经济总量呈持续快速壮大态势,GDP由1978年的10.45亿元,经过几个阶段的跃升,2007年达到526.81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可比价,下同)达到9%。其中: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83.48亿元,年均增长5.2%;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5.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5.75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43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97.58亿元,年均增长10.2%。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3.92∶52.78∶23.3调整为2007年的15.8∶46.6∶41.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8个百分点。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特点突出:1、第一产业总量规模大幅攀升,结构调整变化明显。1979年,湘潭农村将生产队划分合作组,实行专业承包、定额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潜力有效释放,农村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8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12亿元,增速为43.2%,是改革开放30年中增幅最高的。随后在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指引下,农业生产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1988年达到13.82亿元,为1978年的1.44倍;1993年农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农业总产值达到23.88亿元,为1988年的1.72倍;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计划的逐步放开,科技措施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大,使生产活力再次得到释放,农业生产开始步入加速发展的最好时期。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2.67亿元,比1993年增长1.21倍;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92亿元,比2000年增长80.22%。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15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4%;蔬菜118.7万吨,增长49.6%;水果3.77万吨,增长69%;出栏肉猪541.16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1100万羽,增长25.5%;水产品6.89万吨,增长23%;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7.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81倍。与1978年相比,总量增长14.41倍。农、林、牧、渔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2007年末,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变化为30.44∶2.25∶61.15∶4.4∶1.76,与2000年相比,农业下降13个百分点,林业下降15.57个百分点,牧业上升12.41个百分点,渔业上升4.59个百分点;与1978年相比,农业下降了48.86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0.85、42.95和3.3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在波动起伏中稳步推进。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湖南的工业重镇。早在“一五”、“二五”时期,湘潭就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这一时期湘潭兴建的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大企业就有10个,国家对湘潭工业的投资占了湖南工业总投资的18.9%。这意味着,在当时中国还普遍处于农耕文明时,湘潭已经站在全国工业化的前沿了。1978-1981年,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在农业和工业,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超过50%,占据了湘潭经济的半壁江山。1982年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提升,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1982年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1981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三产业基本没有变,三次产业的排列顺序为二、一、三。工业经过“六五”、“七五”时期稳定徘徊、“八五”时期较快发展后,“九五”时期随着买方市场形成,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调整,自寻出路,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亏损严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年均增速为8.5%,比改革开放3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了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速度的下滑使二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到1997年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业。“十五”时期,湘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发展战略,深化工业体制改革,围绕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入,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引导和扶持工业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行现代工业企业制度,采取资产重组和债转股措施帮助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等,有效地促进湘潭工业的重大转变。工业技改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1.64亿元,5年内共投入技改资金183.4亿元,比“九五”增长3.2倍。湘钢500万吨钢改造工程、电厂一、二期工程、江南汽车九华生产基地轿车项目投入均在40亿元以上。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75亿元,5年平均增长20.7%。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3.6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5.8%。规模工业企业由388户增加到460多户。规模工业产值2005年达380.87亿元,年均增长24.8%。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是全市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最好的时期,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共实现利润38.1亿元,扭转“九五”时期连年亏损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76.5%提高到2005年的146.2%。正是这一年,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超过三产业,三次产业的排列顺序又变为二、三、一。“十一五”时期头2年,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湘潭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54.5亿元,同比增长39.0%,实现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25.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6%。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长45.2%;实现利润27.2亿元,增长10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200%,达201.2%,同比提升41.1个百分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目前湘潭拥有规模工业企业684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2家。已形成以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比较发达的工业制造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机电、精细化工、氟化盐生产基地,是湖南省最大的钢铁、机电、建材工业基地。3、第三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总体比重上升迅速,内部结构变化明显。1978-1992年的15年间,全市第三产业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5%左右。1993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全市第三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1993年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24亿元,是1978年的8.7倍,同比增速高达17.7%。到1997年三产业比重达到38.78%,首次超过二产业。到2007年全市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58亿元,增长13.7%,与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长10.2%,年均增速比全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快了1.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等传统产业活力进一步显现。2007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8%、19.2%、4.4%、7.3%和57.3%,与1993年相比,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上升5.6和1.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下降1.7和7.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成为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二、加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展速度虽快,经济总量偏低改革开放30年,湘潭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特别是2003-2007年超过11%,可以说湘潭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由于湘潭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湘潭经济总量一直是偏低的,1978年仅有10个多亿,2007年虽达到526亿,但湘潭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在长株潭中排在第3位,比株洲少了200个亿,不及长沙的四分之一。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前9年,由于农村率先实施改革,一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78-1986年间,全市三次产业排列顺序为二、一、三。1987年,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三次产业排列顺序演变为二、三、一。“九五”时期工业严重不景气,三产业比重超过了二产业,三次产业的排列顺序变为三、二、一,直到2005年,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的排列顺序重新变为二、三、一。综观2003-2007年5年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1.5%、12.4%、13%、13.2%、15.4%,总体而言,湘潭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三产业比重过低,二产业比例偏大。2003-2007年,全市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1.4%、10.3%、10.8%、12.4%和13.7%,从动态上看,2007年增速比2006年高出1.3个百分点,但分别比长沙、株洲、全省低了2.8、0.4、0.7个百分点,仅高于邵阳、怀化和娄底。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6.3%、42.2%、41.3、40.1和37.7%,,一年比一年下降,比重过低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还低了3-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5%、39.2%、38.3%、42%和36.4%,作用显得越来越弱。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全市要狠抓农业投入,加大惠农力度,贯彻落实有关农业“两补”、粮食保护价收购、财政对农业投入增加等支农惠农政策,重点扶持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把优质稻、生猪养殖、湘莲、楠竹等产业做大做强。2、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是加快产业集聚的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市8个园区发展来势较好,引进企业较多,但是有的工业园区内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链不长。因此,要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对已有的产业园区逐步加以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突出一区一品一特色、多区一业一优势,推进工业园区向特色产业园区转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生产力布局,实行相对集中开发建设,提高土地规模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其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特色集群产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优化政务环境,引导集群发展。首先是优化政策环境。立足于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研究制定扶持非公有制集群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技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要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基金,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同时在土地、税收、供电、供水等方面要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其次是改善投资硬、软件环境。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创造条件让企业聚集;要树立“企业生产经营无政府,企业遇到困难处处有政府”的观念,尊重企业,尊重“纳税人”,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落实有关政策,为他们搞好服务。3、调整存量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资源瓶颈和就业压力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湘潭也不例外。为改变湘潭第三产
本文标题:对湘潭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7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