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pò(逼迫)jìn(松劲)迫pǎi(迫击炮)劲jìng(强劲)2.易读错的字燕.山(yān)暂.时(zàn)严峻.(jùn)彻.底(chè)鱼饵.(ěr)青稞.(kē)收敛.(liǎn)坚劲.(jìng)炊.事员(chuī)考点二:词语听写脉络焚烧军阀避免暂时僻静魔鬼砖墙执行绞刑革命彻底迁就泰山压迫批评鼎盛目标牺牲炊烟考点三:词语积累1.近义词慈祥——和蔼坚决——坚定严峻——严肃哀思——悲哀威胁——威逼照顾——照料瞻仰——敬仰2.反义词幼稚——成熟破坏——保护紧张——轻松暂时——永远困难——容易衰弱——强壮粗糙——光滑3.四字词语千锤万凿粉骨碎身千磨万击一拥而入不慌不忙怒气冲冲五湖四海死得其所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精兵简政热气腾腾目不转睛无边无涯三长两短重重叠叠五湖四海夜色弥漫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考点四:背诵、默写1.古诗背诵背诵《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默写《竹石》。2.背诵日积月累。考点五:句子理解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品析: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考点六:课文理解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4.《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考点七:日积月累1.日积月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2.拓展积累—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大公无私视死如归坚贞不屈鞠躬尽瘁高风亮节大义凛然洁身自好虚怀若谷临危不惧死而后已光明磊落浩气长存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病鲁迅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包括理想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6岁的江贤俊曾是杭州某大学副教授,教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8年10月28日,我乘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尽信书则不如无(题文)阅读下面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责,只要两块钱一盒……。”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节选自《朝花夕拾·父亲的病》)(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时间陈莲河开的药方作者的反应作者的心理刚开始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千方百计地配药①________有一回点在舌尖的丹;请人看看可有前世冤愆遵从父意失望最后一回停止败鼓皮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②________③________(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描写的角度给下面句子写批注。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3)文中划线处“这思想就不该”与“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前后矛盾吗?为什么?(4)文末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现在还听得到那时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这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5)结合《朝花夕拾》原著或你对鲁迅的认识,谈谈父亲的病对鲁迅先生的人生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期待/希望;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快一点喘完了罢;愧疚/悔恨(2)运用神态描写,通过“平静”“紧张”“微微一睁”“苦痛”等词语写出了中医误人,父亲在庸医陈莲河的救治下更显痛苦,从而表达作者对中西方治病方法的思考以及讽刺中医的故作高深,草菅人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3)不矛盾,作者认为这思想不该是因为他爱他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好起来而不是离开他。认为思想应当是觉得如果病已不可医,就不希望父亲痛苦下去。(4)作者认为自己也是导致父亲死亡的原因,在父亲脸上显现的痛苦说明父亲离开人世时是不平静的,他感到愧疚与悔恨,同时封建迷信要让长辈不能安安静静的走才能魂安,但事实上鲁迅觉得他呼唤父亲反而让父亲走的时候非常不安心。(5)《朝花夕拾》是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而《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鲁迅认识到中国封建迷信的严重,毅然到日本求学从医。但后面为了救国图存,弃医从文,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爱国运动。【解析】【分析】(1)①“刚开始”是第一到第三段,这几段重点写了作者是如何千方百计的去找药方上的药的,作者如此尊重医生的药方,看出他当时的心理应该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②“有一回”是第四到第十二段,结合“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可知作者当时的心理是: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或者希望父亲快一点喘完了罢。③“最后一回”是第十三段到结尾,结合“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可知这里表现出作者的后悔,故可概括:愧疚/悔恨。(2)本题考查描写赏析。1)方法判断。“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是神态描写。2)分析。这一句详细的描写了父亲临死前的痛苦的神态,一方面,作为儿子,面对父亲死前的痛苦,内心应该是非常的痛苦、疼惜的,结合“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可知,还有一种愧疚、悔恨的心理。另一方面,结合“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句子可知文章重点写了陈莲河这样的庸医开出的药方是如何的可笑,治病的方法是如何的可笑,从而表达作者对中西方治病方法的思考以及讽刺中医的故作高深,草菅人命。(3)首先明确“这思想”指: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即是希望父亲快一点结束生命吧。身为儿子,希望父亲快一点结束生命,显然会觉得这样的思想不应该。结合“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可知此时父亲是非常的痛苦的,作为儿子看的父亲如此痛苦,内心也非常的痛苦,结合“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可知,希望父亲快点结束喘气、结束生命,是在完全没有治愈希望的情况下,希望父亲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平静,不要再痛苦,也是爱父亲的体现。总结。故两者不矛盾。(4)到现在还能听到那是自己的声音显然听到的不是实际的声音,而是一种在内心深处反复不断回响的声音,作者能一直听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一直都没有放下,对当时的事情耿耿于怀,不能放下的原因是作者认为自己也是导致父亲离世的原因,信任了庸医,没有治好父亲的病。并且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刻,听从衍太太的话,一直大声的叫父亲,让父亲在临死之前,还不得宁静,还放不下家人,让父亲走的并不安心,作者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错处。(5)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看着父亲在中医、庸医的治疗下痛苦的死去,揭露了当时一些中医的故作高深、草菅人命,表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8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