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预防医学笔记(护理系)
预防医学绪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标志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的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的人。②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讨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相互依存关系。③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客观和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心身疾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④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的预防和干预的卫生服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意义:1、为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2、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3、反映了人们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1、三级预防的原则:第一级预防①国家制定相应法定法规,防御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预防疾病。②从个人角度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意义是对传染病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流行蔓延,对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愈早,预后较好;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治伤残。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1、传染病是由特异病原微生物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的传给易感宿主。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3、传播途径: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水传播③经食物传播④经接触传播⑤经土壤传播⑥医院性传播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⑧垂直传播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传播途径。4、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①判断患者感染时期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期限③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⑤影响流行特征5、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①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和病毒携带着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2小时之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②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不同,故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③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营养和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发生的突然性2、分布的复杂性3、危害的社会性4、处理的复杂性5、行为的违规性6、影响的长期性8、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措施:1、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应急体系2、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3、及时准确的现场处理第四章人类与环境1.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中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自然环境。2.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彼此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命和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3.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资源环境锐减危机人类生存、有害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5.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污染物的暴露剂量3、持续作用时间4、机体对污染物的感受性5、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6.环境污染的来源:①生产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②生活性污染(废气、污水、垃圾、噪音)③交通性污染④其他7.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①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②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直接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10、公害: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对公众在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第五章生活环境与健康1、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紫外线A可促进色素沉着;紫外线B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具有抗佝偻病和红斑作用;维生素C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是也可损伤正常细胞。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是某些物质排入大气,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①天然污染②人为污染(生产性、生活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4、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①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非特异性疾病②间接危害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2)形成酸雨3)产生温室效应4)臭氧层破坏5、空气污染的卫生防护①大气污染的卫生防护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依托科技进步,节约能源集中供能、改善城市燃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地防止空气污染3)加强污染源的治理4)加强城市绿化,降低污染物浓度种植树木花草,吸附飘尘和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5)强化环境管理②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1)控制污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合理利用生活能源6、水源种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7、水体富营养化:湖水对有机物质的自净能力较弱,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排入湖泊、水库时,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5、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流行病学上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6、影响氯化消毒的效果的因素有:①加氯量②接触时间③水的PH值④水温⑤水浑浊度⑥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7、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致爆发流行,病例大多集中;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的一致性;清除水源污染,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8、汞和甲基汞:例: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原因:排入海湾的含汞废水经过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被鱼虾和贝类富集,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中毒或死亡。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胎盘屏障。9、饮用水污染的防护措施:①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②加强水体卫生防护③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④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⑤水体污染紧急事故处理10、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11、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12、土壤污染的三种形式:1)气型污染2)水型污染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第六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这些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成为职业性有害因素。2、劳动条件包括:①生产过程②劳动过程③生产环境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个体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4、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5、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称为职业病。6、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③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④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7、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诊断标准,力求诊断的准确,防治漏诊、误诊和冒诊,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并有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8、工作有关疾病:(1)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①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是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②由于职业性因素影响,促进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③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④工作有关疾病不属我国法定的职业病范围,但它对工农生产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2)常见工作有关疾病:①与职业有关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②骨骼及软组织损伤,如腰背疼痛、肩颈疼痛等;③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如接触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高;④生殖功能紊乱,如接触铅、汞及二硫化碳可导致早产及流产发生率增高;⑤消化道疾患,如高温作业可导致消化不良及溃疡病的发生率增高。(3)职业性外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以外损伤。第八章食物与健康1、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2、营养学就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3、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饪加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4、营养素是指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所必需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5、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20种,其中有9种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氨基酸。6、膳食纤维功能:①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②控制体重和减肥③可降低血糖、血脂和胆固醇④预防结肠癌的作用。7、膳食纤维在通过消化道的过程中吸水膨胀。8、脂类主要有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类9、必需脂肪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10、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基础代谢、满足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体力活动三个方面的需要。①基础代谢②食物特殊动力作用③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在人体总能量消耗中占主要部分。11、膳食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乙醇四大类。1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大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13、矿物质的生理功能: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②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③调节细胞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④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⑤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参与酶系的激活。14、矿物质特点:①机体本身不能合成矿物质,必须由食物中供给。②在体内分布不均匀③相互之间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④部分矿物质的生理需要量与中毒量之间只有很小的范围,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中毒。缺乏症和主要食物来源。15、人体对钙的需要量为800mg/d,钙含量较丰富的食物有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虾皮、海产品、坚果和蔬菜类。16、食品安全:食品从原料到加工成品,从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烹调到使用前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外来一些有害因素的污染,从而降低食品卫生质量并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7、食品污染是指食品中含有了外来的、影响其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三大类。18、大肠菌群的主要卫生学意义:作为判断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标志。典型的大肠杆菌说明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19、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①引起食品变质②引起人畜中毒20、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①产毒霉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②主要理化特性:耐热,对酸稳定,易被碱破话;紫外光产生荧光③主要毒性:灵长类、家畜禽等动物产生急慢性毒性与多种癌症④易污染食品:花生、玉米、花生油污染为主。21、苯并芘、二噁英具有很强的致癌性。22、参考蛋白:是指可用来测定其它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23、蛋白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
本文标题:预防医学笔记(护理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8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