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袁世凯其人展览讲解词袁世凯是清末明初中国政坛上最显耀的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腐败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腐败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无不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袁世凯其人》这个展览来认识袁世凯,了解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袁世凯,字蔚亭,号容庵,1859年9月16号出生于河南项城县袁寨,据说,袁世凯出生那天,正好传来叔祖袁甲三与捻军作战凯旋而回的喜讯,袁世凯的父亲就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世凯,袁世凯的得名都与战争军队有关,这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新生儿一生的戎马生涯。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一直在家乡经营田产,是袁家的“管家人”,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却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跟随李鸿章征战多年,官至总督,死后慈禧太后还专门下懿旨为他修建了祠堂,袁保庆是袁保中的弟弟,由于常年征战,膝下无子,袁世凯七碎是过继给他为养子,从此便随养父官职变迁而辗转济南、扬州、南京等地。袁保庆病逝后,袁世凯又随其堂叔袁保恒、袁保龄到北京读书,从袁氏家族世系表我们可以看出,袁氏家族成员多居高官显位,权重一方,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袁家世代为官,除袁世凯外,其中一品大员四人,二品五人,三品一人,四品一人,五品三人,袁世凯姐弟八人,他是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为袁世凯和母亲刘氏的合影,其母刘氏为袁家的一名丫环。因被风水先生看重有富贵之相而被袁世凯的父亲纳为妾,刘氏死后,因为非正室的缘故,袁世同父异母的哥哥袁世敦拒绝刘氏与父亲合葬,袁世凯因此与哥哥反目,并发誓从此永不回项城老家。像封建社会大多数的世家子弟一样,除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他的叔叔们还先后为他聘请老师教习八股、诗词、书法、拳术。少年时期的袁世凯读书并不用功,但是,他的才气则是公认的。十三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数字,从中不难看出少年袁世凯的才华和抱负。袁世凯同养父袁保庆的感情很好,袁保庆身为朝廷命官,数十年耳濡目染官场风习,使他对人生的感悟很深,并常常将这些人生感悟教授给袁世凯,这些感悟颇为有趣,今日读来,也非常有意思,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的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袁世凯后来于官场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早期教育。1877年7月,袁世凯随袁保恒到河南赈灾,次年回陈州,创办“丽泽山房”与“勿款山房”二文社,在当地颇有名气,于1879年结实了他一生的挚友徐世昌,十九岁的袁世凯与二十五岁的徐世昌一见如故,结成莫逆之交。徐世昌想进京应战,袁世凯到处张罗,替他筹到一笔路费。徐世昌科举高中后,得知袁仍呆在老家,便写信让他出外谋生。两次科举落地后心灰意冷的袁世凯决定投笔从戎。1881年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了禁军统领吴长庆,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政治生涯。1882年7月,大清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在朝鲜官员的一再邀请下,清政府决定派吴长庆到朝鲜平叛,袁世凯随其前往。这一年,袁世凯才23岁。入朝期间,袁世凯表现出色,出露锋芒。(如:他帮助张骞办理大军出发前的军事准备,在士兵晕船无法登陆的情况下,身先士卒率领小分队成功登陆,为大军登陆做好各种准备;军队入朝后,在军官放假回家过年时士兵军纪混乱,他果断地将违纪士兵就地正法,整肃军纪。)在智捕大院君,甲申平乱等诸多事件中有胆有识,显示了一定的军事才华。李鸿章称赞他:“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并于1885年推举其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从1882年入朝到甲午战争前夕回国,十二年同袁世凯先后四次受到清廷嘉奖,朝鲜国王李熙也曾下令为他树“功德碑”。另外他还为朝鲜成功的编练了亲军营,博得了知兵书的美名。这些都为其小站练兵奠定了基础。小站练兵可以说是袁世凯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之先河,为他日后走向人生的巅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那么,小站练兵是如何发起的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认识到练兵强国乃国家第一要务。1895年,在李鸿章等军机大臣的保举下袁世凯被清政府派往天津小站演练新军。(小站又名神农镇,距天津70里,李鸿章在此屯田练兵20年,这里的稻米很出名)。袁世凯到小站接管定武军后,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首先淘汰了那些老弱病残一,成绩不合格的士兵,派人到河南,山东等地招募身体强壮的青年农民。同时派人到奉天招募骑兵,购置马匹,军队人数由最初接管的4750人扩大到70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新建陆军一改旧中国军队传统单一的形式,设立步兵,炮兵,马兵,工程兵等多兵种合作的合成军制,使军队的整体性与作战灵活性大大提高;在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袁世凯聘请外国(德,日)教官进行西操练法演练新军;还高薪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招揽进来,委以重任,使小站成为当时年轻人的向往之地。这是小站练兵的重要将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人称“北洋三杰”。在对军官、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上,他编了朗朗上口的《劝兵歌》,让士兵反复咏唱。其核心内容是忠君爱国,升官发财,官爱兵,兵爱官,不扰民等。在清政府大力推行“练兵自强”的时候,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变法自强”的要求,并形成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维新变法。领导这个运动的核心人物就是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中袁世凯积极参与,他先后上书〈万言条陈〉、捐银500两加入强学会。并且在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四书〉苦于投递无门时代为转递到小站练兵后,袁世凯仍然十分关心北京的政治动向,还先后两次上书翁同和,倡言改革方案。虽然有众多的文人学士为维新变法呐喊助威,他最终还是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捕杀六君子、囚禁光绪而宣告失败了。关于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1、认为袁世凯向荣禄告密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袁世凯告密后,在荣禄向慈禧汇报时,慈禧已决定捕杀六君子,变法失败与袁世凯告密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何种说法,袁世凯最终因戊戌运动中的表现被荣禄视为自己人,免受牵连并得以晋升为工部右司郎。1899年出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平息山东境内的义和团运动。在袁世凯执掌山东期间,中国境内发生了有使以来最大的劫难---一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由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因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袁世凯为了保护山东,与张之洞等人同八国联军签订了东南互保,限制了八国联军向内陆地区的进犯,使生灵免遭涂炭,保存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八国联军侵华事件(1900年的庚子事件)对慈禧的刺激很大。1990年十月初十慈禧在西安的行宫内发布变法图强诏书,山东巡抚任上的袁世凯随即做出反应,开始实行新政。并于1901年3月,向朝廷提出了筹办新政的专门机构,派李鸿章、荣禄、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他的遗折中保举袁世凯接替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西太后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他在改革军制、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北洋六镇军官的合影,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为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重要将领几乎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我们已经对北洋六镇有了初步的了解。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也是袁世凯在直督任时创建的,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吧?义和团事件后,《辛丑条约》中规定天津周围20公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袁世凯就以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让段芝贵率领预先训练好的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袁世凯的精明可见一般。在袁世凯的大力提倡下,直隶近代工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天津的近代工商企业只有四五家lingwai资本不过11万两。到辛亥革命前夕,工矿企业达237家,资本总额达2920万元以上。天津实业的迅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袁世凯在全国工商业者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大大提升。)另外,袁世凯还督修了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中国人今天仍然在热情传送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大清王朝最后十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暄等人奏请废除科举,得到批准。自此,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从以上推行新政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身上的维新基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对改革维新的倡导与涉及领域同维新派全无两样,在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上较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改革维新的极制是倡导立宪。(为了学习外国的体制,1905年袁世凯向清政府奏请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从直隶府库调十万两,作为考察费用,并许诺以后每年筹款十万两作为出洋考察费用,1907年,袁世凯奏请实行立宪,并列陈十事。)通过办理新政,形成了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构成对满清贵族集团的严重威胁,双方权利之争日趋激化。1906年,袁世凯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9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后,摄政王载沣以袁世凯脚上有病为由,罢免了他的官职,勒令他回籍养病。袁世凯下野后,先后辗转于卫辉、百泉,最后定居彰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安阳。这是袁世凯隐居安阳时期非常著名的一张照片----“蓑笠垂钓图”,这张照片是专门聘请天津某相馆为其拍照,并送往上海东方杂志社发表,以示袁在家寄情山水不问政治。袁世凯在安阳的别墅称为养寿园,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袁宅或袁花园。养寿园位于郭家湾一带洹上村,占地二百余亩,原是天津盐商何炳颖的别墅,袁世凯将其买下后加以整修,养寿园于1947年毁于战火,园内十六处景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名花异草,尽在其中,的确是一处颐养天年的好处所。在洹上村的养寿园里,袁世凯每天逍遥自在。或与兄长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与好友临池垂钓,饮酒做诗;或与家人共享天伦。他还把在洹上村与友人所写诗句编为《圭塘唱和诗集》。其中有一首《登楼》诗,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抱负和在洹上“隐居”的实质: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袁世凯表面上要给人们遗忘世事的印象,实则是在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而武昌起义就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清廷的再三邀请下,袁世凯东山再起,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12月派唐少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在与孙中山达成赞成共和,邀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第二天,袁世凯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15日,临时参议院通过选举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是1913年5月美国承认中华民国,袁世凯和美国及各国公使合影,这是袁世凯与内阁成员的合影。)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因为主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在上海火车站而惨遭杀害。据说是赵秉钧受袁世凯的指示而将他杀害的。1913年7月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威胁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4年5月,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消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路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袁世凯集军政大权与一身。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1915年(民国四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内容共分五号的秘密条款,即通常所说的二十一条。在二十一条谈判过程中,袁世凯明确谈判的原则,涉及领土的内容不让步,对其中侵犯中国主权最多的第五号,多次手批“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五好必须声明不议”,其他条款则逐条逐项谈,力争最小损失,拖延多日,以期引起国际注意,争取欧美列强的干涉。其实西方列强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无暇东顾,国内的政府文武官员也一致认为无力同日本一战,均主张屈辱接受。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在最后通牒底线的第一天,袁世凯在各方面通报情况时称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
本文标题:袁林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1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