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内容提要: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新一轮流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将是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提高素质、规范市场、优化管理将成为流通国际化的基本保证。新一轮流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整合流通资源,打造“航空母舰”;开展流通革命,更新流通业态;稳步发展连锁,建立规范模式;积极发展物流,重视系统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实施行为管理;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人才素质;加速产权改革,推进流通发展。关键词:流通体制改革连锁物流(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这为中国流通领域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有流通系统对商品流通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流通渠道纵向疏通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各种流通业态纷纷出现。连锁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零售流通的改造日新月异,繁荣繁华的市场形态令世人瞩目;流通现代化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在流通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对流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日趋严重。2001年供大于求的商品比重曾一度高达86.3%,市场需求不旺、销售疲软的情况已持续了很长时期。而流通在调整生产,启动需求方面的作用却很不明显,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前导作用尚未形成;其次,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即将面临国外流通企业的直接挑战。然而中国的流通业所呈现出来的“散、乱、差”的现状,使其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单体上都难以形成同国外流通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实力。中国的流通资源尚未得到认真地梳理和科学的组合,中国流通业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再次,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仍处于滞后状态。推进中国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提高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刻不容缓;复次,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日趋深入,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尚未建立。其重要原因就是在流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区域间的贸易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的难以形成,从而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打破区域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不仅是中国流通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这一切意味着在经过20年左右的改革历程之后,中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必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的改革将促使中国的流通业进一步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改革将着重于中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大型流通集团的组建与培育,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流通企业人员素质、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市场法规体系和管理系统的更新与完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使中国的流通体制能够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应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向外开放。同时也是为了促使中国的流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促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益能不断提高。(二)根据新阶段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和当前中国市场和流通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我们认为,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将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所谓“大流通”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流通管理上的含义,要求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彻底打破系统和部门的界限,实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在流通活动方面的相互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满足的需要来组织、监管和协调社会化的大流通;二是流通功能上的含义,必须高度重视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的重要地位,明确现代化的大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仅把流通看作产品的销售环节,“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通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之间有效的互动传导机制,使流通能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这说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新一轮流通体制的改革,形成社会化的大流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大市场”主要是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将把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贸易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作为十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我国区域市场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据一些经济学家的非官方统计,我国省际贸易占国内零售贸易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85年的37%下降到2001年底的25%左右;上海市1997年实现的商品贸易额为2010亿元,批发为1300亿元,销往省外的只有230亿元,仅占全部批发额的17.6%。地区间贸易额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产业重叠的现象严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的过度竞争迫使各地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互设置区域贸易壁垒。而区域贸易保护的结果,实际上是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了落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同样反映在流通市场的分割,各地的流通企业也很难实施跨区域的经营与发展,从而使一些优质流通企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集团无法形成。通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各地区根据相对优势的原则实现产业结构上的合理分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培育出一批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地区经营和发展的流通企业。所谓“大集团”是指通过新一轮的流通改革,将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而不是区域性)的流通大集团。并以他们为主导来影响全国流通业的发展,规范流通市场,提高流通效益,形成能同国际流通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实力。我国20年的流通体制改革,改变了国营流通高度集中的单渠道流通格局,发展成为“百业经商”的多渠道流通格局。但这一改革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使市场流通行为走向了高度分散。过去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批发企业已不复存在,而被数以万计的小批发商所取代;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不足市场销售总额的3‰;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最大的零售流通公司的销售收入仅为Wal-Mart的百分之一。如此显著的差距不仅使我国的流通企业难以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流通企业相抗衡,而且由于缺乏能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型流通集团,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削弱的情况下,市场流通的无序状况就容易得到蔓延。新阶段流通体制改革重要趋势之一就是要在改革中培育一批规模庞大的流通集团,使之成为市场流通活动的主导力量,成为中国流通业迎接外来流通资本挑战的中流砥柱。2、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际先进经验表明,连锁化是成功商品流通企业的重要特征。比如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Wal-Mart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年销售额突破2189亿美元;而著名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则在全球拥有超过2万个网点,仅在日本就有超过8000家。高度连锁化能使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的连锁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各类连锁企业2100家,各类连锁店32000余个。连锁经营企业经营业绩十分显著,年销售额增长都在40%-50%,大大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这说明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同中国市场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具有成长性的经营方式,将会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连锁经营的方式将会突破流通零售的领域,向服务行业、中介行业,甚至教育娱乐等各种行业延伸,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网络化的含义是在因特网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的,其主要是指社会商品流通活动中各相关主体之间一种稳定的联系。流通网络的建设和稳定是提高流通效率和控制目标市场的主要途径。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流通网络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因为高效的流通网络能对所有企图进入其所覆盖的市场的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能成为拥有网络的企业的盈利源泉。目前我国大多数流通企业主要关注其销售额的提高,而不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流通网络覆盖面狭小、效率低下、稳定性很差,这也是为何许多生产企业宁愿自建分销系统的缘故。因而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重视流通网络的建设,组织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高效、稳定、覆盖面广的流通网络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面对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企业能否抢先控制市场商品流通网络这种稀缺资源,是同国外流通企业争夺市场的关键所在。推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是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和建设高效稳定的流通网络的技术保证,从而也必将成为新一轮流通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成功的流通企业无不拥有最现代化的信息支持系统。早在1987年,Wal-Mart就利用自己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卫星系统同3800家供货商实现计算机联网,在采购、下定单、自动配送、适时盘存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而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上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信息化技术运用得较为普遍的连锁商业,也只是停留在建设内部局域网的阶段,还未能全面实现同自己的所有门店,特别是主要供货商的信息联网,更未能实现同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也相对比较落后。而我国大多数的流通企业仍采用低效的人力处理方式,即使有些企业采用了诸如POS系统,其效用也并未能够突破柜台收款机的功能。信息技术的落后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必须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予以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这一差距不仅使我国商品流通效率不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流通企业只有急起直追,迅速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大力发展连锁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则是加快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3、提高素质、规范市场、优化管理将成为流通国际化的基本保证。加入WTO以后,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中国流通领域的国际化水准必须迅速提高。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的市场封闭和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不重视,中国的流通企业和流通市场距国际化的水准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较差;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流通诚信程度不高;流通管理体制不顺,流通发展规划失控等方面。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会使我国的流通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而且也会因市场环境的影响,而使国外的投资者对中国流通市场望而生畏。因此,通过新一轮的流通改革,提高流通企业素质,规范流通市场,优化流通管理,才能使中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外资流通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它们往往通过市场机制、以高薪、个性化培训以及诱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吸引人才。除了每年在高校招收有潜力的毕业生给予系统培训和内部提升外,许多外企还惯于从行业对手处高薪挖走有丰富经
本文标题: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