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农民的发展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广大农村实现教育发展、科技普及、文化繁荣、农民素质提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继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二)农村的建设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农村的建设也是如此,农村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同理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政治、文化而孤立前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政治、文化、环境、卫生等相统一,而不能割裂其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同时也应该是协调的,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建设中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发展的时候,树立一种战略意识,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精打细算,全面筹划,确保未来的发展空间。(三)城乡关系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重视。二、铁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一)明确建设新农村事实方案,科学规划全面布局2006年通过在山东、江西、河南省等地的县区考察学习,从铁岭县县情实际出发制定了《铁岭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铁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抓点带面,加大投入,协调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2007年,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了试点村数量和布局,把新县城周边、沈铁工业走廊沿线、各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全部纳入试点村范围,新增试点村23个,总数达到7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一。2008年,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原则,对县、乡两级试点村数量、布局进行调整,新增试点村17个,全县新农村试点村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至8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2%。(二)加强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在发展壮大试点村经济上,我们确定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在要求各试点村制定相应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采取产业、技术、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帮助各试点村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引导它们向农林产品带动型、畜牧蔬菜带动型、工业经济带动型、休闲旅游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等特色产业村方向发展,全县村级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所有试点村都确定了村级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60%试点村的主导产业初显雏形,部分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新台子镇东孤家子村的运输业和劳务经济、白旗寨乡夹河厂村的林下产业、双井子乡永收村的肉鸡产业、李千户乡康庄村的草坪产业等都已远近闻名。(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在改善试点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我们不断加大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绿化、气化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五清五改”工程(清垃圾、清粪便、清路边沟、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舍),到8月末,全县共落实新农村建设项目208个,计划投入资金56506.43万元。截止目前,已完工104项,正在建设42项,两项投资总额达到52255.4万元。其中,修路修桥工程44项、自来水改造工程14项、村部及文化室建设工程18项、文化广场建设工程24项、排水边沟及统一院墙工程33项、绿化美化工程22项、农民新居工程7项、路灯亮化工程13项、其它工程33项。为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对全县94村屯进行了绿化,共栽植乔木类绿化、风景树152982棵,灌木类93822株,通过精心管护,苗木总体成活率达到85%以上,全县216个行政村中,有33个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初级绿化标准、60个村基本达到中级绿化标准、15个村基本达到高级绿化标准,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张大线”文明景观带建设工程、石山子村整体搬迁工程等一系列新农村重点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让广大农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四)、以发展社会事业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规划全面推进,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贫困生补助金22.77万元,1518名贫困住宿生得到补助。2.扎实开展农民健康工程。按照“六个统一”要求,积极开展第二期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工程,目前,已验收合格70所,另有80所正在建设。强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0.1%,规范和健全了村规范化卫生所门诊报销制度,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3.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工作。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7882人,发放养老金5319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29987人,支付医保费985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实名制就业和再就业7300人,完成年计划的146%;劳务输出11641人,完成年计划的314.6%。4.着力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总结和推广了变“送文艺下乡”为“种文艺在乡”的经验,重点实施了“一乡一基地”工程,全县15个乡镇(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并对剪纸、书画、摄影、根雕等四种艺术门类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全县文化和文艺活动健康开展。三、对铁岭县新农村工作的一些建议(一)、统筹兼顾,认真做好试点村镇规划建设。继续将新农村试点村镇建设与沈铁工业走廊建设、新县城建设和中心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借助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充分体现出铁岭县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和水平。(二)、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立足试点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壮大村级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继续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入手,在发展农村教育、健全社会保障,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发展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在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进程。继续深入开展各项农村基层组织创建活动,适时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村级党校的组建工作,不断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由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稳步推进村级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
本文标题: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