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五、社会心理与行为(知识树)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一、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认知、情感(核心)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1、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2、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核心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一方面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已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二、社会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三、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印象形成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走向:美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感情需要3、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一、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应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是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例:考试时,有些学生因教师站在旁边,一个字写不出来。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例:三个和尚没水喝。三、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1、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与之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是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特征:(1)自愿性(2)利他性(3)无偿性(4)损失性责任分散效应是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2、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控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方法:1宣泄发2惩罚发3移情法4认知干预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四、社会影响(一)从众1、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2、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3、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的特点:年龄与性别、个性特征;(2)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3)刺激物因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的内容。(二)服从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2、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情境压力。3、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一、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印象形成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形成效应1、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2、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叫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叫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4、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5、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本文标题:五、社会心理与行为(知识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2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