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书名: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作者:(丹麦)埃斯平-安德森,苗正民,滕玉英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0-3-1ISBN:9787100054669开本:16开■文/谢斯馥全新维度下的福利资本主义——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7期丹麦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所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再版6次,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堪称社会保障研究的经典名著。该书引起的反响极为广泛,甚至在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Esping-Andessen”的现象,而这都源于《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该书缘何具有“开创性”?它的重要贡献首先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在本书的开篇,安德森就对将会涉及的理论进行详尽的论述,从古典政治经济研究展开,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再到当代福利国家的建立及成因探究,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分析外,该书还还原了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结合历史因素,从“什么是福利国家”开始追问,逐步解构福利国家,再通过阐述劳动力“商品化和非商品化及异化”的演变过程解释“福利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根据安德森的定义,劳动力“非商品化”即劳动力独立于市场经济的程度。那么劳动者在失业等脱离市场的情况下将如何生存?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则衍生出社会权利在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将社会权利(如患病期间的工资补贴)作为研究福利模式的一个起点,给出了社会权利的参考指标,认为社会福利的“去商品化”与社会权利相对应,是现代福利国家本质特征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对“前商品化”的一次实质意义上的批判与革新。社会权利不是无条件的,其扩展程度越宽,非商品化程度就越高,国家在选择相应的制度安排时也就决定了政府的角色或者国家的功能。在这一层面上,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一种“体制”,是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进行生产与配置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整合,福利国家也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体制。这也是该书“开创性”的精髓所在。通过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解读,书中系统地展现了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划分福利国家的三种体制,即自由主义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美国),社会民主体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瑞典),保守主义体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德国)。在自由主义体制下,国家对福利资源的分配以市场基本原则为主,福利主要针对穷人,救济资格的认定是运用不同程度的经济和家计调查;社会民主体制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资格认证与公民资格有关而与需求无关;保守主义体制则以公共的“社会保险”为基础,重点强调了家庭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不同体制的福利国家对其社会分层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由此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这样,福利国家三个体制的现实意义就是,不同模式下福利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业路径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它们反过来又成为测度不同福利制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各国的福利发展并不只是工业发展的被动副产品,而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所形成的三种福利制度都依托在不同的阶级基础之上。福利是这种特殊社会机制的表现形式,其作用在于对社会中各阶级的力量、权利予以有效制衡。安德森认为,社会政策从来都不是中立的,而是为确保政治势力社会组织原则的长久制度化而制定的��福利国家的逆向运动危机不取决于其社会支出,而在于福利国家的阶级特征。即解决福利国家危机、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有效程度主要受该福利模式下的阶级结构和利益的影响。有时,福利甚至是用来维护现有权力和稳定格局的必然选择。安德森是位见解独到的学者,该书为致力于社会保障研究的人们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化对福利国家的了解,并为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就业、社会分层等。而书中的资料数据大多是作者经过十几年分析整理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虽然原版出版于1990年,但这三个制度的划分标准如今仍适用,作者对21世纪福利国家建设的问题设想也在当代得到不同程度的印证,说明它具有一定先进性。尚在建设中的中国社保制度,也许能从中参透一些智慧。福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福利资本主义能准备无误解释出来却鲜有人在。而作者哥斯塔在本书中就从古典和现代政治经济学入手,分析了福利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存在的三个层面和其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意义。《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坚定了两个信念。一是在现有的针对福利国家的理论模型是不充分的,应该坚定去商品化,社会分层与就业才是福利国家的特性。二是只有比较实证研究才能充分揭示把现在福利国家统一或分隔开的根本特点。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并且把其明显特征重新进行归纳,而全书第二部分则展示了三种制度的成因,更为仔细的考察福利国家如何影响就业市场。综看全书,从三种世界的特征界定到福利—国家—就业相互作用的三个侧面,《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用政经做基础理论,调理清晰的建构了战后福利国家的机制。在福利保障相关书籍中享有国际影响力,被论述福利的论文多次引用。全书提要:1,基于对绝对真理的怀疑,作者所认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揭示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以福利国家扩张为示例,作者在第一章罗列分析了各种政经学派的理论模式,在政府功能为维护绝对权力,重商主义和垄断的亚当.史密斯时代,新自由主义倡导市场对取消阶层和特权的必要标准。而保守马克思主义政经观对市场引发权力分散的诟病,也基于法国革命岛结束后,对议会制度的批判。正如海曼所言,“社会政策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引进外来因素,如同可以穿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边界的特洛伊木马。”哥斯塔对基础理论进行论证时,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纵观全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2去商品化:作者提出与传统社会政策商品化相悖的说法,认为劳动力的商品化作为异化,加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机制,滋长其对立面。保守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对社会政策商品化都所有戒备,即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也不必完全依靠出卖劳力而维持生计,法团主义促使工人阶级兄弟会出现,倡导市场无关紧要,有偿劳动的重要性也只体现于边际效应。此时此刻的老板在支付劳工酬劳时,金钱之外的情感扶持,生活补贴也视为理所当然。而自由主义,一个相对拥护绝对市场的学派,也在大量不能自足的老弱病残实例中,渐渐承认社会权和公共产品的原则是社会干预的基础。为了回归解放市场天性的学派思想,自由主义修正了济贫法中“较低享受资格”的条款,设立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保证资源合理分配给无法进入市场的人们。一定程度上将人去商品化,但是不难看出,其救助标准仍旧是商品逻辑。无论是保守主义的法团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社会扶持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策去商品化的趋势。当劳动力完全沦为商品,那劳动市场之外的个人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而作者在阐述这一政经观点时,大量引经据典,历史脉络一目了然,也为他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3三种福利资本主义的分层:从非商品化入手,作者将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类型,如下从成因和阶级看:农民阶级——社会民主模式中产阶级——自由主义模式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合作主义模式(保守主义模式)从去商品化程度看:高度去商品化,排挤市场——普遍主义原则下的社会民主模式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并行——福利同时维持社会差异控制社会权,强调分层秩序——资历审查式救助从盛行国家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合作主义模式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模式社会民生模式簇群范围最窄,规模小从蒂特马斯福利三划分看:以工作表现为福利基础——补缺式以对市场依附和资金缴费为福利基础——行业表现式不计表现和需要的福利基础——制度性福利国家(社会民主理想)在论述这三种模式时,作者在国家,市场,家庭三个维度的组合差异性上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证明组合差异性对模式差异性的主导作用。4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视角会引发不同理论,而看似矛盾的理论共同解释社会政策的产生又都存在合理性。里姆林格和弗洛拉采取细致入微的纵深研究,忽略横向对比,得出分配体制和福利政策深受权力平衡的影响,而卡特莱特和瓦伦斯基为代表的权力无用论,则采用量化的,以社会支出为主要变量,对众国家截面分析的方法论。在作者严谨的理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考虑时代背景的同时,研究手段技术的区别也导致众口纷纭。5课题中测度量的考虑:作者在探讨国家权力对三种模式影响差异时,充分分析检验模型,提出控制量和变量,权力影响测度较为具体的罗列,对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有很大帮助,以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模型为研究主体时,作者采取了以下基础变量:”加权内阁份额”(WeightedCabinetShares)天主教所占比率。在研究复杂变量时,作者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如何在侧度量中区别专制主义和权威国家本位主义?首先需找出代表性特征。再根据罗坎分类法,形成三大簇群,对国家类型进行分别赋值,最终用完整普遍的投票权确立年份进行加权。当某一变量无法用单一特征进行描述时,可采用拆分,层层赋值加权,做到测度项可以全面描述变量要求。在选取控制量时,作者挑选了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占人口的百分比。一反以往研究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热潮。同比进行的还有截面分析,本书在社会工资,养老金,公共就业,体质阶层等方面进行截面对比。这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6,在作者用五章内容完成了,政经理论对比——去商品化学说——三种层次的提出——差异性对比。而在全书第二部分,作者用第一部分成果做基础,将福利资本主义三个层次作为因变量,探讨不同福利制度如何影响,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生活。用市场作为解释切入点,并且改变比较对象,由于研究课题不同,第一部分用18个国家做定性定量分析,而第二部分则采取代表性的强的三个国家,即美国代表自由体制,瑞典代表民主体制,而德国则为保守主义不完美的代表。作者调整研究对象的做法避免了拖泥带水,问题分析时更加一针见血。7对就业的制度性调整:三种模式对比如下:政治经济周期管理和市场监管——美国福利国家成为充分就业的主导力量——斯堪的纳维亚保守的节俭政策和老年人退出就业政策的混合体——德国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前两种就业政策影响下(不要忘记福利制度这只调控大手),就业率提高,而在福利制度没有得到财政保障的就业政策下,无法实现稳定和充分就业。8通读全书,核心观点清晰可见:当代福利国家不仅仅是工作发展的被动副产品,随着福利国家的工作化,福利国家也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决定并塑造者未来。在服务业,科技化行业势头高涨的后工作时代,即使三大福利资本主义各有差异的,但都对其市场就业机制起到幕后牵制或推动的作用。通过质量组合,职业流动两个界面上,分析职业性别差异和种族比。各代表国家就业现状如下:德国——保持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但参与实际生产人数减少,依靠福利政策的家庭妇女,青少年,老年人增加,逐渐接近无工作时代(KurtVonnegut,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优势工作和“劣等“工作以更加民主的方式进行分配。就业机会扩张瑞典——女性隔离性最大,很少有女性进入到男性的工作领域中。反思:1作者在书前自诉里就说“我们所做的宏观比较不允许过分详尽的论述单个国家的情况,我相信,对此项研究所包括的18个国家中任意一国的情况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感到,我对”他们国家“的论述即使不是完全曲解的,也完全是肤浅的。”作者虽然达成了写作目标,即用非商品化的社会政策去解决由于劳动力商品化而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各类衍生问题。但是其论述概括性较强,比较性集中在三大层面的对比上,而非18个国家福利政策特征以及各自发展上,每一单一国家都具有其特性,不偏离三大层面的主流但又有异于主流。从这个角度,进行个案研究,则本书也可成
本文标题: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2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