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对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颇有感触。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意思: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的。换言之,就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因材施教呢?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变“我要学”为“要我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原有的灵性。前苏联赞科夫说:“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因材施教,让孩子的灵性永存吧!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无的放矢。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学生公西华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孔子。孔子就解释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制止。”正因如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就也就各不相同。这正是孔子平日因材施教的结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进行优秀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进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忽视。“一个人可以被人爱,也可以被人恨,但决不能被人忽视。”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进行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材的坚强信念,要坚信“朽木可雕”。我国模范班主任刘纯朴同志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管得严,跑得勤,想得全,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线上,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在后进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出来。并象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点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光点燃起来,这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程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注:《论语·为政》)的观察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比如他曾多次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注:《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①。”“师也过,商也不及。”(注:《论语·先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注:《论语·公冶长》)“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注:《论语·公冶长》)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尽管他们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就不一样。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通过观察、谈话、访问、测量、分析书面材料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论语》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孔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例子,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戒在之色”,对中青年人的教育要“戒之在斗”,对老年人教育要“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有从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注:《论语·雍也》)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在“问孝”、“问仁”、“问政”等等上,孔子都是针对提问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不同的回答。最著名的是对“闻斯行诸”的问答。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则答以“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问同而答异?”孔子答道:“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注:《论语·先进》)还有从学生的发展变化出发进行因材施教的,如有一次,孔子因情绪不好而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马上就飘飘然起来。孔子见后又连忙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注:《论语·公冶长》)这些例子不仅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实质,而且也说明了孔子在教育教学中丝毫没有教条的气息,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因为孔子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因地、因势施教,使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突出的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注:《论语·先进》)三:启发诱导,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方法。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在因材施教中很重视启发诱导学生,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他说过一段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论语·述而》)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学生没有“愤”、“悱”的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教学。根据《论语》上的记录,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步步地引出问题的结论。孔子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注:《论语·子罕》)正因为如此,颜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注:《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办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是对启发诱导教育的绝好写照,也说明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水平很高,很有艺术性。启发诱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提倡导学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注意适时而教。“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多方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注:《论语·泰伯》)对那些好提问题、肯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要注意表扬鼓励,即使他们讲的不正确,也应首先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路,诱导学生认识不正确的地方,切不可横加指责、讽刺打击。教育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启而不当”,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导,而是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四: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的内在动力。孔子从教近五十年,一生遇过各种波折和困境,即使是在乱兵包围、断食七日等危急情况下,他仍照常讲学,“讲诵弦歌不衰。”(注:《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私学里,充满了尊师爱生的空气,他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健康,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情谊,对学生“无私无隐”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注:《论语·卫灵公》)正是孔子有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深的热爱,才会对学生施以巧妙的因材施教。子路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子。子路出身“野人”,初见孔子时,对孔子很不礼敬,曾“陵暴孔子”;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往往跟孔子有分歧,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但是,在孔子长期的教育熏陶下,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使师生情绪愉快,亲密合作,从而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则因没有恐惧、焦虑等精神负担,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健康成长。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师生关系很僵,经常出现学生“顶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没有真正去热爱、关心学生,看不到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受尊重性,
本文标题: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3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