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含义与要素(一)教育的含义(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双重含义——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维品德的活动。其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学校教育是核心。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认识教育,它们都共同指出,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核心含义,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3.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教育的起源(五种观点)(一)神话起源论观点: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评价:不正确。(二)生物起源论代表人:利托尔诺(法)、佩西·能(英)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评价: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论,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完全否认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这是缺陷。2(三)心理起源论代表人:孟禄(美)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评价: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一面。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生活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四)劳动起源论代表人: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评价: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社会再生产的要求,教育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依附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大都认同这一观点。(五)交往起源论代表人:叶澜(中)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评价:强调了对教育起源的研究不仅只停留在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满足于认识一般的水平上,而力求通过特殊来验证一般、丰富一般。三、教育的发展(简述教育发展的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未从生产社会中分化出来,具有非独立性;2.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区分,教育无阶级性。(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内容封闭保守,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35.积累的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知识。(三)近代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4.创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现代社会1.教育加快民主化进程;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3.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4.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5.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6.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7.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第二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概括小学教育的早期学校化教育阶段,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与“权利”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教育目的: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教育内容: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的典籍成为主要课程。孔子的“六艺”;西方的“七艺”教育方法:格外重视识记和背诵,具有刻板性和专制性。教育权利:统治阶级大权在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二)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1.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1)小学教育基础化4(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与法制化(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2.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2)改革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二、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3.全民性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一)在身体素质上的启蒙作用(二)在学习知识上的启蒙作用(三)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者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二)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的热情和效率(三)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5(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学习教育学(二)博览与精思相结合(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二、教育的经济功能6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3.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四、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3.教育可以改善人后结构,促进人口流动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发展的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含义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自然性(二)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三)人的发展具有文化性第二节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7(一)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因素(一)环境影响着遗传可能性能否得以实现(二)环境制约着儿童的发展性质和方向(三)环境制约着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四)环境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三、教育因素(一)教育是有目的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自发性(二)教育是有计划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偶然性(三)教育是有系统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片段性(四)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克服了培育中的盲目性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二)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一、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8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反应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和“为谁服务”,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规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区别。(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控制功能(四)激励功能(五)依据功能(六)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教育目的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3.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4.教育目的要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9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其次还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也就是人有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概括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获得尽可能充分、自由、和谐和统一的发展。2.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它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三)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节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和10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各育之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同时,其他各育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将其寓于各育任务的实施中才有可能。智育则为全面发展的各育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没有健康的身体保证,任何一种育的任务都不可能顺利完成。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正确的审美观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而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更离不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注意事项:1.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2.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3.全面发展不是不要个性的发展,而是和个性相统一的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4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