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局部解剖学2.眉弓3.翼点4.乳突5.头皮6.颅顶部的危险区7.海绵窦8.小脑幕(一)名词解释1.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2.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3.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4.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5.覆盖于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6.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若发生感染,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7.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8.是介于大脑枕叶与小脑上面之间由硬脑膜形成的一个呈水平位的拱形隔板,构成颅后窝的顶。(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结节2.锁骨上大窝3.神经点4.颈静脉弓5.胸骨上间隙6.气管前间隙7.咽后间隙8.椎前间隙(一)名词解释1.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前方为颈总动脉,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暂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2.位于锁骨中1/3上方。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3.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4.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借一横支相吻合,称为颈静脉弓。5.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约3~4cm处,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6.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7.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侧壁外侧的部分为咽旁间隙。8.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向两侧至椎外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鞘2.颈袢3.锁骨上三角4.Virchow淋巴结5.静脉角6.甲状腺鞘7.Sibson筋膜(一)名词解释1.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2.也称舌下神经袢,由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舌下神经降支(实为第1颈神经纤维),称颈袢上根,与第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的颈袢下根在环状软骨水平结合成颈袢,由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3.又称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此三角位于锁骨上方,在体表明显凹陷,故又称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上缘中1/3围成,其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4.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检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及肿大的淋巴结。5.同侧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向两外上开放的角,称为静脉角,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6.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由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而成,与甲状腺真被膜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7.胸膜顶上方自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一)名词解释l.胸骨角2.胸膜腔3.肺根4.肋膈隐窝5.乳房悬韧带(一)名词解释1.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向前突的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2.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共同围成左、右各一的密闭腔隙。3.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各结构的总称,外包以胸膜。4.位于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5.乳腺腺叶间结缔组织中,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的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一)名词解释1.纵隔2心包横窦3.心包斜窦4.心包前下窦5.心包腔6.动脉韧带7.动脉导管三角一)名词解释1.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结构及其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2.心包横窦是心包腔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其大小可容一指,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3.位于左心房后面,左、右肺上、下静脉根部及下腔静脉的左侧与心包后壁间的间隙为心包斜窦。4.心包前下窦是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的腔,位置较低,心包腔积液常积聚于此。5.浆膜心包又分为衬于纤维心包内面的壁层以及覆于心表面的脏层,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相续连,两层间的间隙即为心包腔。6.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杈处稍左侧,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7.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1.腹直肌鞘2.弓状线3.半月线4.腹白线5.腔隙韧带(陷窝韧带)6.腹股沟韧带7.腹股沟镰(联合腱)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9.腹股沟管10.腹股沟管深环(一)名词解释1.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2.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其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3.腹直肌鞘前、后两层在腹直肌外缘处融合,形成一半月形凸向外侧的弧形结构,称半月线。4.腹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脐以上明显。5.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一小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增厚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6.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卷曲返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7.腹内斜肌下缘纤维呈弓状越过精索的前面延为腱膜,在腹直肌外缘与腹横肌腱膜相融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8.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腹股沟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9.腹股沟管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10.腹股沟管深环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1.胃床2.十二指肠球3.十二指肠空肠曲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5.膈下间隙6.肝门(第一肝门)7.肝蒂8.胆囊三角(Calot三角)9.肝胰壶腹(Vater壶腹)10.胃脾韧带(一)名词解释1.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2.十二指肠上部近侧段粘膜平坦无皱襞,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此部的前壁。3.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十二指肠升部末端与空肠起始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曲,位于第2腰椎的左侧,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处。4.十二指肠悬韧带亦称十二指肠悬肌或Treitz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膈右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手术时常用它来确认空肠的起始部。5.膈下间隙是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膈之间的腹膜腔,又称结肠上区,此隙被肝分为肝上、肝下间隙。6.肝的脏面,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横沟,三条沟呈H形。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有肝管、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7.肝蒂为出入肝门的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的总称,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8.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组成。胆囊动脉常于三角内起自肝固有动脉右支,因而胆囊手术中一般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9.肝胰壶腹(Vater壶腹)为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后略膨大部,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10.胃脾韧带是由胃底连于脾门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参与网膜囊左界的组成。1.左肠系膜窦2.右肠系膜窦3.回盲部4.回盲瓣5.McBurney点6.Lanz点7.腹膜后隙8.肾角(脊肋角)9.肾门10.肾窦11.肾段(一)名词解释1.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降结肠,上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向下开放的斜方形间隙,称为左肠系膜窦。2.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升结肠,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的约呈三角形的间隙,称右肠系膜窦。3.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4.回肠末端连通盲肠,开口处的粘膜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皱襞,称为回盲瓣,有防止肠内容物由盲肠逆流入回肠的作用。5.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阑尾炎时该处常有明显压痛。6.阑尾根部体表投影也可在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称Lanz点。阑尾炎时该处常有明显压痛。7.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腹膜后间隙,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8.肾角(脊肋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9.肾内缘中部凹陷处称肾门,有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10.由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称肾窦,内有肾静脉及其属支、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11.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有5个。肾段的划分,为肾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盆膈2.界线3.盆膈裂孔4.子宫附件5.子宫峡6.阴道穹(一)名词解释1.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肛提肌,尾骨肌所构成,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其后部有肛管通过。2.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及耻骨联合上缘共同连成的环行线。3.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称盆膈裂孔,位于直肠和耻骨联合之间,从下方封闭尿生殖膈,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4.卵巢和输卵管合称为子宫附件。5.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6.阴道上部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的环形腔隙,称阴道穹。阴道穹后部较深,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腹膜腔内有积液时,可经此部进行穿刺或引流。(一)名词解释1.会阴2.尿生殖膈3.肛直肠环4.会阴中心腱5.会阴浅隙6.会阴深隙7.后尿道8.前尿道9.睾丸鞘膜腔(一)名词解释1.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狭义的会阴即产科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狭小区域的软组织。2.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所构成,有封闭盆膈裂孔、加固盆底的作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3.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在肛管与直肠的移行处共同构成一个肌性环,称肛直肠环。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手术时若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4.位于外生殖器(男性为阴茎根,女性为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是会阴深部的腱性结构。附着于会阴中心腱的肌肉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
本文标题:腧穴解剖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4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