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解读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是妥协、退让吗?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对外战略策略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些不谙其论的人们,往往认为“韬光养晦”就是妥协、退让,并由此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这是需要加以澄清和阐明的。一、韬光养晦不是简单的妥协和退让,而是在不利情况下变不利为有利的积极对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韬光养晦是一种外交谋略,是指在力量对比于己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作出暂时的和必要的妥协和退让。妥协和退让并非“韬光养晦”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和手段。“韬光养晦”的基本涵义是:收敛锋芒,埋头实干,不挑头,不扛旗,不慕虚荣,不尚空谈,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必要时善于妥协和退让。这是在不利形势下保护自己的良策、积极应对之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当时德国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避免在德国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让,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立即签订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调整经济,建立红军;使无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积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等14国的武装干涉。而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布列斯特和约》成为废纸一张。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韬光养晦”策略的一个成功范例。苏维埃政府虽然暂时蒙受了屈辱,但是最终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问题的实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严峻。那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旗落地。西方媒体和政要欢呼雀跃,弹冠相庆。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行制裁,向中国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它们借口保护人权,制造反华舆论,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在此危急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他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这里所说的“我们自己的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一件事”做好了,中国就立于不败之地,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要做好这“一件事”,就必须“韬光养晦”。10多年来,中国人民按照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策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迎来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在贯彻“韬光养晦”方针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个大原则,不能动摇。这是“大谋”,不能乱。在策略问题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对。在遇到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时,要冷静,再冷静,力戒感情用事。要善于为了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作出必要的退让。在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乱方寸,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在冷静和沉着之中作出中国外交的明智选择。1992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悍然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粗暴践踏中美两国签署的《八·一七公报》,严重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当时,许多同志强烈希望中央对此采取断然措施,不要怕失去最惠国待遇。出于对美国的义愤,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应指责,但要引导。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中央采取了慎重的态度,真正做到了三思而后行。这样做的理由是:当时我们对美贸易有100多亿美元顺差,假如美国取消最惠国待遇,我们就会有将近100亿美元的商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100亿美元的商品涉及几百万以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我们不应头脑过热,而要以韬晦之策冷静地处理问题。有人说,过去我们比现在穷得多,还敢于进行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敢于喊出“打倒美帝国主义!”,而现在我们富多了,却不敢同美国霸权主义斗争了。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反对霸权主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但要看到,现在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斗争的方式自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过去,中美互相敌视,互不往来,我们自力更生,无求于人;如今我们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美国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经贸关系而言,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1990年,我对美出口额占我出口总额的83%,1995年增长为166%,2000年为209%。如果把内地产品通过香港输美部分也包括进去,我对美出口比重可能达到25%~30%,也就是说,我对美出口已占到我出口总额的1/4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在美出口总额中还不足2%。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我国的总体利益考虑,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努力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韬光养晦”绝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味退让。江泽民同志指出,这“决不是表明我们软弱、退让,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考虑到我们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要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同时又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7~52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二、韬光养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策略方针,而不是权宜之计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同志对美国在世界各地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和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的作法十分反感,尤其是对布什上台后推行赤裸裸的单边主义即霸权主义强烈不满,因而产生了还要不要对美国实行“韬光养晦”战略策略的问题。第一,必须指出,“韬光养晦”是指导我国外交的一项战略策略方针。它不是指向某个特定国家的。我国“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韬光养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我国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第二,当前国际斗争形势主要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即霸权主义同世界各国要求和平与发展以及多极化趋势的矛盾,不单纯是美国与中国的问题。比如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绕过联合国单独对伊动武、坚持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等。对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盟国在内,都以不同方式对美国说“不”。第三,美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惟一超级大国和西方盟主的地位,是我国长期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主要国家。它顽固地将我视为意识形态上的“现实敌手”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对我推行“胡萝卜加大棒”的两面政策。因此,不管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如何变化,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意图始终没有改变,把台湾变成一条“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的政策没有变。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两手对两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斗而不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尽可能保持中美关系总体上的稳定,不但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促进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发展,从而减少我国发展中的阻力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第四,“韬光养晦”是以对我国的实力、影响和国际地位的清醒估计为基础的。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初级阶段向更发达、更高的阶段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截止到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过一万亿美元左右,约为美国的1/9,日本的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差得更多。据世界银行估计,即使中国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至少需要七八十年才能赶上美国。中国前驻加拿大大使张毅君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说:“现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国家,影响所及主要在周边亚洲国家。中国有长期受压迫的痛苦经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脱贫致富,也不允许中国成为压迫别国的超级大国。有些西方媒体夸大中国的成就和力量,宣称中国很快就将超过日本,赶上美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把美国赶出亚洲。他们是不怀好意的,是为炒作‘中国威胁论’作铺垫。”这种看法比较中肯,是实事求是的。中国人民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过安定富裕的生活,盼望能有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抓住历史的机遇发展自己。“韬光养晦”方针反映了广大人民这一心愿。可以肯定,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军事入侵,“韬光养晦”这一战略方针不会动摇。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还要不要“韬光养晦”?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韬光养晦虽是外交策略,政治谋略,它与经济全球化并不对立;其次,“韬光养晦”不是自我孤立,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恰恰相反,“韬光养晦”正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之前,“韬光养晦”这一法宝决不能丢。三、超越历史局限,“韬光养晦”在新时期有了新内涵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韬晦”案例,比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三国时代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汉代初期汉武帝的“和亲”政策等等。与古代的“韬光养晦”相比,我们现在的“韬光养晦”在实质内容上已经大大发展了。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目标更高远。“韬光养晦”并不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是为了有所作为。对此,古今并无二致。但是,古代的韬晦者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韬晦的目标相对狭小,而且其目标达到后往往又不能长久保持住。比如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目的是报仇雪恨,杀死吴王夫差,重建越国;刘备在府第浇水种菜,佯装庸人,目的是防备曹操加害,等待时机,徐图大计。汉武帝“和亲”,主要为了阻滞匈奴入侵,保证边境安宁。而我们今天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战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二,战略意图完全公开、透明。历史上的韬晦者无不对其韬晦的意图严加保密。他们的计谋之所以得逞,全赖于其意图的隐蔽性。如果夫差知道勾践在吴国做牛做马是为了有朝一日打垮他,那么他会立即要了勾践的命。假如刘备在酒宴上承认胸藏大志,日后欲与曹操一争高下,那么他就出不了曹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孙子语)。总之,就是不让别人摸清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我们今天则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完全公开。党的十六大报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和目标公诸于世,这是对传统韬晦计谋的创新和发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告诉全世界,尤其是有关大国,中国无意与谁争霸,也不想挑战谁的“地位”,因此,谁也不用“惦记”中国。这有利于减少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也就是减少了中国发展的阻力。第二,向周边邻国发出清晰和明确的信号,中国真心实意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不会威胁任何国家,谁也不用害怕中国的崛起。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赋予了“韬光养晦”谋略新的、更为积极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报告第九部分“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没有指责或批评任何一个具体国家,在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同时,还强调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和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等等。毫无疑问,这样一种诚挚的态度,世界上一切尊重现实实际的人,都是会赞赏欢迎的。今天,我们对外工作的出发点,不仅是“少树敌,多交友”,而且尽量要做到“只交友,不树敌”。这是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东欧失败?已经过去的20世纪,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歌猛进的
本文标题: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6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