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构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1272010年8月第3期Jun,2010NO.3史健玲(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深圳518028)深圳经济特区创建30年来,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速度”奇迹。从1979年到2003年,深圳的GDP平均以31.2%的速度增长,而人口年均增长22.4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9.6%(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报告(2005年—2020年)》第3页)。深圳速度也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以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二、三百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并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然而,随着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速度深圳”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低效率开发利用、人口迅速膨胀以及环境严重透支的基础上,尤其是到了21世纪之初,深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严重,深圳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对于资源奇缺、环境容量及其有限的深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选择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着十分的紧迫性。2010-05-13深圳市社会科学院。128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确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2005年,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对过去25年的“速度深圳”模式以及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深圳的发展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一是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发展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深圳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深圳市委提出要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跃进,提出了“四个下降、三个提高”的控制要求。四个下降即:一是在城市总体面积不扩大的条件下,实现单位产出占用土地的显著下降;二是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和水耗,实现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经济的增长显著下降;三是以现有实际管理的1000万人口为限,在人口总量略有下降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人口结构,使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大大下降;四是实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并逐步重返生态状态。三个提高即:一是经济发展中科技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二是经济发展中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三是经济发展中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深圳还进而制定了《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和依据。2007年,深圳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2008年,深圳市委在《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201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市。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经济发展先发地区,深圳率先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现代化道路,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做中国低碳建筑的先行区,培育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积极为全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深圳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以来,借鉴国外发1292010年8月第3期Jun,2010NO.3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深圳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深圳市已是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30年来,深圳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进入21世纪,深圳城市脆弱的资源环境承载着庞大的产业规模和急剧膨胀的人口,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四个“难以为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GDP,从产业源头降低污染负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深圳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深圳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深圳在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不惜把发展速度暂时降下来,确保在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如深圳已启动了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取消除“城中村”改造外的各类地价优惠政策、按不同容积率计收地价、对闲置土地收取“闲置费”。又如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中,深圳市坚持污染型企业一个不引进,资源损耗型项目一个不审批,同时利用行政、法律和市场调节等手段,关停了中冠纺织印染、赛格日立、永新印染3家国控重点污染源,逐步淘汰转移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仅盐田区就淘汰转移传统企业110多家。另外深圳还加快了重污染行业的减排和优化升级。2007年,深圳市统计局发布了《关于2006年“效益深圳”统计指标统计结果的通报》,2006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2.98亿元,比上年提高0.44亿元。全市万元GDP水耗为29.7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1立方米。到2008年,深圳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已达到4亿元。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0.5%。2009年,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报告,深圳的城市竞争力仅次于香港,排名中国城市第二名,地均GDP列内地城市之首。同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比,单位土地面积的能耗、水耗、电耗、资源消耗也相对较低。深圳经济成功地由“速度深圳”转向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益深圳”。实践证明,只有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绿色GDP,深圳才可能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赢得较快的经济发展。18世纪中叶,世界人口仅有3%住在城市。到1950年,城市人口比例占29%。198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1%。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60%将住在城市或城区周围(《世界资源报告》(1990—199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事实证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其中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昀严重的公害之一。130对于深圳这座人口急剧膨胀的城市来说,诸多环境问题中,垃圾问题是显得特别“突出”的一个。据2008年底公布数据显示,深圳垃圾量为12074吨/日。对深圳的垃圾构成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被我们抛弃、填埋的废弃物,其中有20%—25%属于可回收利用物,它们分别是: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分析还显示,造成垃圾总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口膨胀的主要因素之外,就是对这部分物品的消耗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曾占到深圳垃圾总量较大比例的厨房剩余物,到90年代末以来比例明显下降,而塑料、纸张所占比例则明显上升。这些废弃物许多来自商品的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大量增加,这表明,由包装引起的垃圾问题已成为深圳垃圾问题中昀引人注明的新焦点。多年来,深圳在应对垃圾的困扰上,主要运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把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对垃圾的回收利用。2000年建设部确定深圳、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而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始于1998年,当时深圳在大头岭住宅区建立了示范点,环卫部门在这个小区放置了6组三种颜色的垃圾收集箱,并向居民宣传和发放垃圾袋。居民须按可回收垃圾、一般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投放。然后可回收垃圾由分类收集员收集后,统一集中细分拣后再利用。从1999年开始,深圳市在主要街道、公园、住宅区和公共场所设立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为将垃圾分类工作引向深入,深圳设计、制作、印刷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方法说明书一万多份,并采用横幅标语、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深圳以社区、企业为平台,构建资源回收系统,昀大限度地使生活垃圾得到回收利用,也已经取得成效。一些绿色社区、绿色企业,成为典范。如,华侨城社区,兴建了深圳市首座日处理量60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压缩站,全面实行了垃圾分类接收,彻底消除了二次污染。又如,2004年深圳报业集团建立了“废旧报纸回收体系”。深圳市民家中的废旧报纸堆积如山了怎么办?只要拨打印在深圳报业集团发行的各大报纸扉页上的回收电话,报业集团的发行员就会立即上门回收。回收后的报纸经过分拣、称重、打包,卖给纸厂再利用。据统计,深圳报业集团日均回收旧报30余吨,昀高峰时一天回收近百吨。2005年底,深圳报业集团成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二是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深圳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已从以末端治理为主转向以减量化、资源化为主。如深圳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利用焚烧的热能发电,走出了一条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新路。目前,深圳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总投资额约17.8亿元,垃圾焚烧发电量达1.46亿度。宝安白鸽湖(10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厂、龙岗大工业区垃圾焚烧发电厂(800吨/日)。而宝安松岗的老虎坑发电厂规模昀大,日处理垃圾1200吨,每月发电200多万度,除三分之一自用外,其他并入市政电网,统一1312010年8月第3期Jun,2010NO.3调度使用,每天可实现收入20万元。深圳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4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资源化利用率达三分之一。深圳正在规划建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预计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可全面实现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早在1986年,德国就制定了《废物管理法》,政府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俄勒冈、新泽西、罗得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日本政府于1993年6月实施《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强调要有选择地收集包装废弃物加以再生利用。德国、美国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深圳是我国第一个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城市,2006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先后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目前,深圳市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其正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深圳在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始终把低碳建筑作为基础。低碳建筑即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见绿色建筑论坛编:《绿色建筑评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目前,建筑产业及建筑体本身都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昀新发布的《行业转型:建筑物能源效率》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全世界建筑物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40%,是工业能源消耗的1.5倍。在中国,建筑物能源消耗也已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7%,且每年呈快速增长态势。深圳是一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市,遵循绿色低碳标准,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在环保与城市美观中探寻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解决深圳自身发展的碳排放瓶颈问题,更能为缓解我国环境压力作出巨大贡献。以绿色低碳建筑为突破口,从追求繁荣转向低碳、绿色,从工业文明的排头兵到争做生态132文明的先锋,是深圳新世纪一贯坚持的城市发展战略。2001年开始,深圳市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继组织编制了我国首部地方节能标准《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非承重砌块墙体设
本文标题:构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