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位乡村教师的自述左营完小教师:陈茜在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我只是其中之一。我于1980年11月出生在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中师毕业后又函授了专科。2000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鄄城县左营乡中心校小学一级教师。屈指算来,我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十二个春秋了。2000年9月,我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我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出于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岗位、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无比神圣。因为,我觉得当老师能使我的人生充实、精神愉悦,也因为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在十多年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每当我看到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就有一种成就感。十二年来,我做的主要事迹如下: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对待工作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把学校看作比家更重要,把学生看作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个孩子,我用自己的真情和真心去感化教育后进生。我时刻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以挚爱的慈母心感染人。在工作中,讲敬业、比奉献、绝对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二、教书育人,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在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实,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工作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记得有人曾说过:教育要因人而异,教育好一个学生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既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再难的问题也会解决。我班上有一个男学生,名叫王乐,父母离异,他跟父亲过,但父亲只顾自己玩乐,根本不问他的学习情况,五年级快毕业了,听他数学老师说“一点也不学了,只顾玩。”我就把他叫出来,从他的爱好、家庭谈起。让他没有距离感,最后谈到他的成绩,让他自己找成绩下滑的原因。最后一个月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老师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对于一些学困生,我仔细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找准教育学困生的切入点。我班有一个叫许常社的男学生,由于基础差,又比较调皮,学习成绩不好,但对说唱却极感兴趣,在全乡元旦联欢会中,他和另外一名学生说的相声“吹牛”获得一等奖。我特意找到许常社和他聊天、唠家常,并告诉他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参加县里的比赛,鼓励他对面部表情和动作上多次修改,最终他的“吹牛”相声在县里、市里都获得了好名次。现在的许常社同学,虽谈不上有飞跃性变化,但至少学习比以前更主动,有时不懂的问题也会请教老师和同学了。平时我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字写得漂亮了(在漂亮的字旁边画个笑脸),上课大胆发言,给予及时的表扬等等。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有些我选择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是为了增强其自豪感和成就感;有些私下里表扬,并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其努力。并且通过表扬可以让学生知道老师时刻关注他的进步,从而,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孩子也就走上自主学习的轨道,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励精图治,默默耕耘。通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结合自己特长,把音乐、绘画融于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也深深的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所以,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人寻味的启示,深入浅出的讲解,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在教学的同时我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十二年来,我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书籍。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还参加了市级、省级农村教师培训。今年8月份刚参加了国家级教师培训班学习,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四、格尽职守,任劳任怨。任教十多年来,我始终耕耘在“三尺讲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历年来,我所担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2007年被评为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同时授予县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同年,被选上了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12月又被评为鄄城县首批教坛精英。这些荣誉的获得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但与上级领导及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因此,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我只要走进校园,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这些孩子正是在我的教育和呵护下健康成长,这该是多大的成就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真爱去感化每一名学生,他们都能拥有花样年华。“孩子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2012、8、26
本文标题:一位乡村教师的自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1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