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8学时)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理论。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难点: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理论。重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理论。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2.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三、中心-外围理论(一)发展渊源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观点:(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BrianKnapp,1986.423)图9.1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BrianKnapp,1986.432)图9.2欧洲的中心-外围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PlacesandRegionsinGlobalcontext:HumanGeography.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54)图9.3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a)1795年;(b)1895年;(c)1995年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二)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1)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2)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3)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第二节区际联系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重要性: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概念: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意义: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概念: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意义: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影响因素: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交通联系方便、通畅,则可达性好;否则,可达性差。3.干扰机会概念: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Qij=AiWiBjWjf(dij)式中:Qij——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Wi、Wj——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经济规模等);dij——i、j区域之间的距离;f(dij)——距离摩擦函数;Ai,Bj——Wi和Wj的权重。二、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二)成本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意义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就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2.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三)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它的功能如下:(1)建立区域市场;(2)联合开发资源;(3)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4)开展资金横向融通;(5)建立信息网络;(6)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2.本书的观点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3.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常用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民总收入(GNI——GrossNationalIncome)贵州区域经济差异时间演变特征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年份标准差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变异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1)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2)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3)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考题1.概念题: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经济梯度;区际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学说;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试述梯度推移学说。4.产生梯度推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5.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关的理论有哪些?6.试述中心-外围理论。7.试述相互依赖理论。8.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9.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10.试述要素禀赋学说。11.试比较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的意义。12.区域合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13.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14.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15.为什么区域经济差异是可控的?16.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标题: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1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