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校长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鉴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可以说,离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设想都难以变成现实。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应该来自于教师的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只有当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培养了变革意识、具备了改革创新的能力和奉献改革大业的崇高精神时,教育改革才能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这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也不例外。作为校长,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让教师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促使教师主动发展教师职业具有潜在的幸福价值。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教师能否热爱和主动奉献于教育事业、能否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过渡、教育质量是否能不断提高、教育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大问题。教师幸福的获得离不开教师的能力发展,教师对幸福的理解、敏感、向往与追求,都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作为校长,应该给教师搭建主动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体会幸福和快乐,为教师幸福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促使他们主动发展。二、让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校长,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长应关注以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新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校长只有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实际上给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地得到强化。作为校长,应该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使职业道德的提升,进而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三)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能力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来构建教师的多元知识结构成为校长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校长队伍(特别是中小学校长)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要具有跨学科的教学指导能力,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四)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新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生成性资源处理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必须在学校适时开展培训,组织必要的能力提升竞赛活动,推行有效课堂评估制度,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让教师全部参与到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之中,在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五)关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如果不进行终身学习,就很难胜任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校长,应该帮助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多方面努力营造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一是有步骤的派遣教师参加正规化培训;二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构建学习型学校;三是制定相应的制度,激励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者:吴瑞娜日期:2010-05-1522:38:04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校长,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长应关注以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新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校长只有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实际上给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地得到强化。作为校长,应该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使职业道德的提升,进而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三)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能力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来构建教师的多元知识结构成为校长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校长队伍(特别是中小学校长)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要具有跨学科的教学指导能力,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四)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新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生成性资源处理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必须在学校适时开展培训,组织必要的能力提升竞赛活动,推行有效课堂评估制度,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让教师全部参与到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之中,在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五)关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如果不进行终身学习,就很难胜任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校长,应该帮助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多方面努力营造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一是有步骤的派遣教师参加正规化培训;二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构建学习型学校;三是制定相应的制度,激励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越多越好。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他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要有所了解。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还要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摘自:《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与调研相关推荐·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海外英语》·贵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逐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教改的推进,基础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突显出来。其中,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不适应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所致。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试图在借鉴分子神经生物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一种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并依据本模型调研当前农村教师的教师知识结构,以期对农村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提高有所裨益。论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新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我们认为新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应该能够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非常明确的指导作用,从而使教师通过对该模型的认识,能够增强自身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研究者通过对分子神经生物学有关知识的分析,从知识的物质来源出发将知识分成了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的构建了一种教师内外源知识结构模型。该模型可概括为“三层两片一线”式结构,“三层”由上至下为主旨知识层、调控知识层、基础知识层;“两片”由外及里为外源知识片层和内源知识片层;“一线”是指以一条教师自我核心知识主线贯穿于三层知识层,处于内源知识片层的核心区域,其分出的侧枝联系着各知识层的每个知识组块,它是真正主宰教师实践活动的中枢部分。第二部分是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根据第一部分构建的教师内外源知识结构模型,我们设计了针对当前小学教师群体的调查问卷,选择了大桥镇小学教师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当前,青年、中年、老年各年龄层的小学教师,“三层”知识的拥有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迅速调整教师队伍的组成有利于新课改的纵深发展。二、改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科研及教师发展的某些片面认识,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等等。[阅读全文]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张红【摘要】: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有三种知识应被视为教师知识的基石,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从个体知识的角度又可将教师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的个人显性知识是指教师个人通过学校学习、参加培训、自学等途径,通过接受等形式的学习获得的较为系统的有关一般文化科学的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一些自己会用但无法表达的教育教学观念、诀窍、技能等认知、技术、经验要素,
本文标题:校长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