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毕宝德主编柴强李铃周建春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第一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第四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然肥力的要素”。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报酬(实物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报酬(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报酬(价格形态)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报酬的价值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如肥料)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的。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反之,则是下降的。至于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法,只有通过价格形态的报酬来分析。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问题)。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力递减规律的。到19世纪末,坎南(E.Cannan)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几点启示(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几点启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几点启示(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了。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式中:Y——产量;f——函数关系;X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123()()niYfXXXXfX,,,(i=1,2,…,n)……,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为了研究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人们常把其他生产要素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只研究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这时,这种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Y=Φ(Xi)式中:Y——总产量;Φ——新的函数关系;Xi——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时,所生产出的产量为Y。通过这一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APP)和边际产量(MPP)以及生产弹性(EPP)。平均产量(APP)=Y/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边际产量(MPP)=ΔY/ΔX,Δ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Δ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ΔX=Xi+1-Xi,ΔY=Yi+1-Yi,i=1,2,…,n-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如果Φ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生产弹性,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ddyMPPxddMPPYxyxEPPEPPAPPXyxy()(或)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见图4—1。(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用数学式表示为:2200dydxXAdydx当0时2200dydxXAdydx当时dydxdydx220XA当X=A时dydxdydx22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
本文标题: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4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