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民族主义与包容性发展62
民族主义与包容性发展主讲人:王代月daiyuew@126.com主要内容一、民族主义基本问题二、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反思四、包容性发展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世界工厂”: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超越日本(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99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金砖四国”:“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黄祸论——大国威胁——大国责任大国威胁论巴枯宁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1873)极力鼓噪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而这种危险首先来自于中国可怕的人口与移民。此外,中国人已开始熟悉新式武器和欧洲人的纪律,并将之“同中国人的原始的野蛮、没有人道观念、没有爱好自由的本能、奴隶般服从的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再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人口不得不寻找一条出路,你就可以了解来自东方威胁着我们的危险是多么巨大!”大国威胁论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请画家克纳科弗斯(H.Knackfuss)创作了一幅油画《黄祸图》(TheYellowPeril),赠尼古拉二世1895年法国漫画家GeorgesBigot(1860-1927)所作《欧洲的噩梦》大国威胁论一是“经济威胁论”。中国在持续崛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争夺资源和市场,从而危及西方现有的经济利益。二是“军事威胁论”。美国《2008年国防战略》明确提到,“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对中国不断推进的军事现代化及其战略选择”。三是“文明威胁论”。“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四是“人种威胁论”。大国责任论以美国的伯纳德·鲍莫尔为代表性,鼓噪中国不能再被称为新兴经济体,必须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国际能源署报告称,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约合32.2亿吨标准煤),而美国消费了21.7亿吨油当量(约合31.1亿吨标准煤),中国较美国高出约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碳排放量负责/国际金融危机等等钓鱼岛争端中的民族主义2012年9月15日开始,中国多座城市爆发反日游行。其中很多地方的游行最终沦为了“打砸抢烧”的暴力秀场:深圳有民众打烂日资百货的仓库大门,商场的监控摄像头亦被损坏;青岛开发区的日产4S店被烧得只剩架子;北京数百人冲击日本使馆,民众冲破隔离栏朝使馆投掷鸡蛋、矿泉水瓶;西安鼓楼饭店前有民众纵火,要求交出住在其中的日本游客;苏州部分日式餐馆被砸,日系警车亦遭袭击。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批判声音林泉忠:民族主义的私欲本质是对正义的扭曲民族主义的危害已成为成熟民主社会的共识,走在历史潮流前端的欧洲早已实施了国界的模糊化,然而东亚地区仍在乐此不疲地执迷於领土与资源的争夺,从南海到东海,比比皆是。遗憾的是,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东方民族至今仍看不清领土民族主义的私欲本质、缺乏自省能力,与对正义的扭曲。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肯定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直接批评中国大陆领导人,认为他们利用中同民族主义来压制中国的民主政治。.这个新民族主义在性质上与旧民族主义根本不同,因为它已从自卫转变为攻击;它的攻击对象主要便是美国,因为美国今天已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唯一象徵。此即个人完全服从国家,民族的集体主义,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便是德国民族主义的最后结晶。中国人「羡憎交织」情绪的发泄方式正在从俄国型转向德国型。这种情绪要求一个「强大的中国」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公开挑衅。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共和国诞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确如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所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人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姜义华: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评余英时《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问题究竟什么是民族主义,如何看待民族主义在当前中国的复兴;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排斥还是相互补充;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中国民族主义倔起的根源,中国的民族主义会不会对现存世界秩序构成威胁。一、民族主义基本问题(一)几个核心概念民族(nation)若强调客观因素,定义如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血缘地缘)若强调主观因素,定义如安德森:“它是一想象的共同体—并且被想象成天生拥有边界和至高无上。”“当一个共同体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构成一个民族,或他们的行为如同他们已经形成一个民族时,该民族就诞生了。”民族的纯粹“客观”标准无法涵盖某些民族。主观定义过于宽泛。民族国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把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当民族与国家二者合为一体时,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居民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这种国家,称之为民族国家。(理想类型与现实的差距)种族(race)通常指不同群体在生理特征上的不同。但科学家识别种族却十分困难,因为种族特征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社会家们感兴趣的是人们赋予不同种族以不同的社会重要性。种族常常被认为与人格、道德、能力、智力相关把自己所属的群体天然优越于其他种族,就是“种族中心论”。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一词,最先在1409年出现于莱比锡大学校园里,围绕“波希米亚人”和“非波希米亚人”的“出生地”(Nations)问题曾进行了一场学术争论。争论中,双方使用了“Nationalism”这个词。当时这个词仅仅指莱布茨格的教授为了保卫相同出身地同胞的共同利益而组成的联合组织。1836年这个词首次出现于《英国牛津词典》。1844年民族主义出现于社会文本中,其基本含义被解释为: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三种视角之一:原生主义强调民族产生的自然性(naturalness),即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建构的产物。人类天然地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间边界固定,故民族是独立的有机实体;个体的民族身份如同拥有语言和视力一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于“自然秩序中”;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各个世代普遍存在,即使遇到某些情况被暂时“休眠”,一旦机会适当它还会重新苏醒。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三种视角之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狭溢的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虽然其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并支持无产阶级的积极民族主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把民族主义定义为“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他们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纲领和政策”。“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民族问题’的。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并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这要看它是由哪一个阶级提出和在什么时候提出而定。”之三:现代性为视域民族主义是在世界现代性的历史框架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著名学者卡尔顿·海斯认为民族主义在欧洲出现后,体现出四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历史进程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进程中,民族主义成为创建民族国家政治联合体的支持力量;二是作为一种理论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提供给实际过程的理论、原则或观念;三是民族主义包含着一种政治行动,如特定的政治党派的活动;四是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民族国家有着超越其他的忠诚。什么是民族主义一是作为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主义,即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来的认同、归属等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它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心理;二是作为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维护本民族利益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潮流,它在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焦点和兴奋点;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即为谋求民族权益而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上形成的一套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对待民族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什么是民族主义其一是客观的制度层面,即民族国家制度;其二是主观的层面,即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激情,它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忠诚,促使民族成员个体为民族国家的生存而献身。其三是具体实践层面,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18世纪在英国和法国率先兴起民族主义;18世纪美国民族的出现和拉丁美洲国家形成;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阶段以及亚洲出现一系列民族国家;20世纪中期特别是第二次大战后反殖民主义及其导致的新的国际秩序;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民族主义成为各国的主流意识。(二)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1、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和发展阶段。近代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地方主义与普世主义并存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地方观念中没有国家的概念,而普世主义又超越和抹杀了国家观念。“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弟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王朝国家时期产生了民族意识,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王权或专制君主通过设置公共机构,加强中央集权获得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在这样的国家之中,民众的交往加强了,民族语言得到迅速传播和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大的发展。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第三个阶段,在资产阶级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近代民族主义。现代的“民族”和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即“民族”作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合法性基础和来源。动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统一了民族市场,打破了封建割据局面,从而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表现:反对分裂割据,促进国家统一,宣扬王权至上,要求教会民族化,推广民族语言,崇尚民族文化等。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产生于工业社会而非农业社会,是因为“农业社会的社会组织完全不利于民族主义原则,不利于政治和文化单位的结合,也不利于每个政治单位保持文化的同质性和学校传播的本质”。“民族主义,是那种人类群体形成大型的、集中教育的、文化上具有同质性的单位组织。”异质社会到同质社会“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马克思)经过1566-1609年,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尼德兰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西班牙在北尼德兰的封建专制统治。革命后建立的荷兰作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激烈争夺海外贸易和殖民霸权。(国际关系格局中自我和他者对立)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在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中,在国际法中首倡民族平
本文标题:民族主义与包容性发展6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