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学6极化区域的形成理论
区域时间第六章极化区域的形成理论(引言)需求供给生产产出投入内外规划区均质区极化区家庭政府企业产业第六章极化区域的形成与演化第一节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分析第二节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化问题第三节区域的城市体系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第五节区域极化理论第一节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分析一、分工、专业化与工业城市的形成二、市场交易与商业城市的出现三、柔性专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生四、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解释五、分工、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六、杨小凯等对城市形成过程的图解一、分工、专业化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研究的主线:斯密的研究起点。斯密定理: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提高了生产率,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导致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出现: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二是中间产品部门的增多(促使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在地域空间上都表现为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只是前者常表现为等级组织结构为主,后一种常表现为以企业之间对等关系基础上的结网为主。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构成工业城市的核心,导致工业城市的形成。二、市场交易与商业城市的出现●交易是产生分工的原因:人类在理性前提下追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具有“交易倾向”。广义的交易:人们追求满足,一是面对自然时采取生产行为,二是面对社会时采取交换行为。前者的一种最有效方式就是分工与专业化。后者比前者更复杂,需要特殊的制度安排。“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当我们分析交易时,我们发现它们分成三种类型,可以区别为‘买卖的’、‘管理的’和‘限额的’的交易”(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印馆97版,74页)。这三种交易方式正对应着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市场、企业、政府。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社会的所有经济体系。思考:上述三种交易方式与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城市的产生是否对应?另:刘易斯-芒福德:宗教与城市的形成。二、市场交易与商业城市的出现●●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取决于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的高低。另一个斯密定理: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杨格的理解:根据广义的市场概念,斯密定理可改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交易费用:“可以定义为为进行交易活动所投入的资源的价值度量”(盛洪)。交易费用影响交易成败,科斯指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影响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威廉姆森指出,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有关。交易的发展,导致集市的产生,促成商业城市的出现:商业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集市,这既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减少交易费用的努力的结果。三、柔性专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生●柔性专业化的产生: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皮奥勒(Ppiore)和塞伯尔(Sabel)1984年出版《第二次产业分水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以专业化机械、非技能化劳动力、标准化产品生产为标志的大指标准化生产方式取代了以多样化机器、预订产品和渐进产品生产为标志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而20世纪70年代开始福特制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以过去手工业方式为原理的柔性专业化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福特制的主要特征:生产流水线、劳动技术分工的细化、产品的标准化。三、柔性专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生●●柔性的含义:是指在不可预见的、连贯改变的环境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的应变能力。柔性专业化为基础的柔性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强调各企业之间的动态集成和各种合作,其最高形式为虚拟企业。越是上游的产品的生产,对柔性的需要越弱,反之,则越强,且柔性专业化的效果越好。柔性专业化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产生:虚拟企业通过组织一系列“插入兼容式”企业进行生产。“插入兼容式”企业客观上要求相对集中起来,为此,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合作企业通常具有向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节点处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空间上常表现为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区。四、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解释●分工与专业化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二是聚集经济。对企业来说,前者是内部经济,后者是外部经济。马歇尔1920提出的观点:厂商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愿意集中到一起,城市由此产生了。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的曲线的向下倾斜。聚集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所产生的额外的经济利益。马歇尔1920:“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郝P74四、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解释●●聚集经济的划分:俄林1933在《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将聚集经济划分为:厂商内部的聚集经济;类聚经济(localizationE-s,地方化?定域化?局地化?)(单一产业聚集);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E-s)(多样化产业聚集);产业间的联系。胡佛认为:俄林提出的三种中,类聚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于理解大工业城市的出现是重要的。聚集经济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不可分物品的共享,公共物品的共享);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创新与思想的扩散,以及技术、知识与信息的外溢与共享;企业之间增强信任感,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合作;竞争提高效率。(主要源于马歇尔的解释,见下页)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聚集节约了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案例:下一页四、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经济解释●●●马歇尔:“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会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不久辅助的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料,为它组织运输,而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它的原料的经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97版,279-280页。五、分工、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县一品浙江嵊州:建世界领带强市(shèng)广东花都:建世界皮件基地(皮包、皮衣等)河南郾城:建中国食品加工基地(yǎn)浙江永康:建世界五金基地广东顺德:建世界家电基地福建福安:建中国电机基地温州经济:一乡一品鳌江:编织袋桥头:纽扣金乡:徽章柳市:低压电器龙港:印刷头:皮革2班,刘英超,案例:介绍咸宁的“四乡六业”:在传统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苎麻木之乡、茶叶之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嘉鱼的疏菜、赤壁的弥猴桃、崇阳的雷竹、通城的生猪、通山柑桔、咸安的苗木3班,李江伟:辛集皮革4班,刘晶晶:“白沟:北方义乌”六、杨小凯等对城市形成过程的图解第二节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化道路问题一、什么是城市?二、设立城市的标准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四、城市化的测度与指标五、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六、城市化道路的问题一、什么是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城市是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的经济特点:以非农产业为主人口密度较高秩序与规则对城市的两种态度:赞赏;诅咒二、设立城市的标准区分与乡村对立的城市和行政建城市•与乡村相对立的城市以人口密度来衡量。•行政建制城市是一个行政区,一般包括城市和乡村。如北京市、秦皇岛市。•我国面积最大的建制城市:格尔木市,123463平方公里,2001年常住人口8.9万,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的1.5倍。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指工业化引发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生产向城市集中、生活向城市靠拢的变迁过程。新型城市化:是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如果说城市化是对现实的描述、对“城市化”现象的归纳,那么新型城市化则是对未来的设计、对“城市化”本质的推演,其核心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其特点: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突出城市的特色;重视城市的效率;坚持城乡统筹;强调城市的可居住性。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指城市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量的扩张包括城市个数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增加等;质的提高包括城市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必然引起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未必源于城市化;如果将区域界定为至少比城市要大的空间地域,那么城市化是指区域中经济活动向城市聚集的区域性现象,而城市发展则是指城市本身的质与量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的定量分析应当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中进行,否则,人口的区内外流动会影响分析结果。四、城市化的测度与指标●●一般用城市化率(或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城市化的量。注意:在我国,城市之内有市区与郊区之分,还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有城市人口有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分。五、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过程的“S”形曲线综观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启动、加速、高位波动三个阶段(我将城市人口规模成长的阶段分为起步、起飞、起伏三个阶段)。1800年,全世界仅有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增长到14%,有12座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到195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痘达到30%,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83座。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47%和411座。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一般来说,在城市化率没有达到25%以前,城市化的物质基础薄弱,规模小,发展缓慢,是大发展的准备阶段;在城市化率为25%-75%阶段,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行性增长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75%以后,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发展趋于成熟,城市化速度明显下降。以50%为界,前期的城市化速度具有递增的趋势,呈指数曲线的特征。在城市化中期、前期存在大城市化的现象和规律。大城市化规律是指,在城市化中、前期,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间流动总是流入大城市的比流出大城市的要多,规模等级高的城市人口增长指数总比规模等级低的要高,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其比重增大速度均具有则递增而递减的变化趋势了,大城市区域或特大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总人口随之持续增长[1]。大城市化规律要求在城市化中、前期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作相应的安排和计划。在城市化率超过50%后,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具有递减趋势,呈对数曲线特征,同时,城市化由集中型转向扩散型,这就要求处于这一城市化阶段的大城市的发展战略要注重产业的升级换代、技术向周边扩散、加强城市区域合作、促进城市区域一体化。[1]饶会林:《城市经济学》,1版,75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一般来说,在城市化率没有达到25%以前,城市化的物质基础薄弱,规模小,发展缓慢,是大发展的准备阶段;在城市化率为25%-75%阶段,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行性增长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75%以后,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发展趋于成熟,城市化速度明显下降。以50%为界,前期的城市化速度具有递增的趋势,呈指数曲线的特征。在城市化中期、前期存在大城市化的现象和规律。大城市化规律是指,在城市化中、前期,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间流动总是流入大城市的比流出大城市的要多,规模等级高的城市人口增长指数总比规模等级低的要高,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其比重增大速度均具有则递增而递减的变化趋势了,大城市区域或特大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总人口随之持续增长[1]。大城市化规律要求在城市化中、前期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作相应的安排和计划。在城市化率超过50%后,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具有递减趋势,呈对数曲线特征,同时,城市化由集中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6极化区域的形成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6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