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是国家专项规划中重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科技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三号文件)的相关部署,全面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确定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一章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一节发展的新起点“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气象事业长足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气象服务效益显著。五年间,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威胁,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服务全面发展,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时效性逐渐增强,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大气监测自动化、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风云气象卫星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业务现代化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分别是“九五”的2.26和1.97倍。气象科技创新不断加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体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气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事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立了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以改革促发展,适时启动了构建新型业务技术体制和加强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牢牢将创新作为发展与改革的灵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气象事业的战略部署。通过以上实践,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理论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通过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领域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世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中国气象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二节发展的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程,《纲要》、《科技发展纲要》和国务院三号文件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气象事业已经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将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国家将气象列入中央重点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提出建设先进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紧迫要求,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和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对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积极促进气候系统、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充分发挥气象基础保障和综合保障的作用,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出重要部署。气象事业在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做好气候资源普查、规划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领域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以及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和跨越,必将推进气象事业在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家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必将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气象工作将继续坚持以农为重,不断深化为“三农”服务的内涵,增强气象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服务能力。——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不断提升发展的能力。新的形势必将加快气象事业以改革促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以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在气象科技、业务、服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第三节发展的新挑战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气象事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面对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继续占据优势的严峻挑战,气象科技业务服务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将长期存在。未来气象事业面临的压力突出表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气象发挥基础保障和综合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事件,赋予了气象工作更大的责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气象科技的日新月异,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加快我国气象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等举措,对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实现气象事业集约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气象事业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气象精细化预报和服务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业务领域发展缓慢,气象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农村、近海、主要江河流域等灾害防御仍较薄弱;全国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信息应用及共享能力亟待提高;气象整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严重不足;队伍整体科技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气象基础设施与事业蓬勃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尤其是西部台站亟待摆脱落后局面。在战略机遇和矛盾问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气象事业发展,加速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后十年实现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未来五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积极落实《纲要》、国务院三号文件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以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改革和创新。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服务。——必须树立公共气象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紧紧依托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作用。——必须树立安全气象理念,紧紧围绕国土、生态、环境、能源、食物、空间和水资源安全,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必须树立资源气象理念,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加强风能、太阳能和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建立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业战略,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科技素质作为实现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核心环节。第二节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新突破。明显提高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能力,提升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新突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半小时以上,准确率达70%,台风、暴雨等短期预报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实现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新突破。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提出气候变化对敏感区域和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价和适应对策,提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科学支撑。——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突破。全国人工增雨年均达到500亿吨,防雹面积达到45万平方公里,完成全国5公里分辨率的风资源评估,显著提高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量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实现气象服务的新突破。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5%,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5%以上,初步实现对农业、水利、海洋、交通、航空等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第三章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第一节健全综合观测体系按照集约化和一站多能的原则,在提高观测质量基础上,逐步建立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现代化、立体化综合观测体系,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推进静止、极轨气象卫星和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工程建设,实现高、低轨道卫星相结合的星座和多遥感仪器观测,建立全球、全天候、多光谱天基综合观测系统和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由气球、飞机、火箭合理配置的空基遥感遥测系统,全面提高高空探测精度,适时调整敏感区观测密度、频次和内容,推进综合飞机探测体系建设,开展火箭探测业务,建立我国标准大气廓线。加快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风廓线仪、闪电监测、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PS/MET)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农村和重点林区、重点江河流域和水旱灾害频发区、高速公路以及海域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加强重点区域中小尺度气象观测系统,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再加密布设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建设。大力加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调整站网布局,建设260个左右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国家气象观测站,3万个左右区域气象观测站,逐步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以下简称“三站四网”)。第二节完善预报预测体系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重点发展和完善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和相应的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中尺度天气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和各类专业模式体系。加强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卫星、雷达、风廓线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资料在数值预报同化资料中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发展和建立集合预报系统。完善数值模式产品的检验评估及其解释应用系统。完善精细化预报、短时临近预报和农业气象、城市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加强气象灾害预报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和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共卫生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滚动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提高气候变化预估水平,加强气候应用服务能力建设。第三节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形成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政府启动应急等级标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为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等的决策气象服务,积极作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和影响评估工作。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设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特别要加强对沿海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引
本文标题: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