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江苏省水泥工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江苏省水泥工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为全面了解水泥工业发展现状,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今年7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对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258家被调查企业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统计信息,经初步汇总和研究分析形成本报告。一、发展现状据省统计局《2005江苏统计年鉴》,2004年末,全省水泥生产企业279家。本次调查汇总的水泥生产企业共有258家(其中省统计局名单以内的240家,名单以外的18家),既包括自产水泥熟料及商品水泥的企业,也包括以外购熟料为原料通过粉磨加工生产商品水泥的企业,未包括仅生产水泥制品的企业。被调查的258家企业2004年生产水泥7608万吨,占省统计局公布数据7993万吨的95.2%,表明调查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现状。(一)全省水泥工业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水泥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材料保障。1978年全省水泥产量仅444万吨,1990年也仅1533万吨。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水泥产量虽然在“九五”时期曾经一度徘徊,但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相继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分别越过2000万吨、3000万吨、4000万吨台阶,继而于“十五”前四年分别达到5000万吨、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规模。预计2005年可能逼近9000万吨。全省水泥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相应由1978年6.81%上升到“八五”时期7.57%、“九五”时期7.72%和“十五”前四年8.20%。全省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水泥工业发展规模、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存在较高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参见附表一、二)。1.水泥工业伴随国民经济同步发展。1978-200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1.76%,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可比价),水泥产量增长0.95%。由于水泥工业属于基础原材料产业,涉及矿山开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产业转型比较缓慢,因此1991-1995年和2001-2004年,水泥增幅曾一度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但从较长周期来看,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仍保持基本同步的发展规律(1991-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04%,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1.61%,弹性系数为0.83)。2.水泥工业适应全社会投资增长。1978-200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75%,同期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1.76%,投资每增长1%,水泥产量增长0.48%。1978-1990年弹性系数为0.41,1991-2000年为0.49(其中1991-1995年为0.58,1996-2000年为0.25),2001-2004年为0.83。3.水泥工业受房地产开发直接影响。1990年以来,全省房地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由1990年12亿元,增加到2004年1270亿元,年均增长39.76%,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1990年3.29%上升到2004年18.60%。前14年,房地产投资每增长1%,水泥产量增长0.31%。(二)全省水泥工业逐步显现“发展中调整、调整中提高”的基本态势。水泥工业兼有采掘、加工的特征,具有运量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特点。依托矿产资源、交通条件,兼顾不同地区市场需求,调整空间布局,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是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全省水泥工业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组织结构、技术装备水平及其内在结构都在发生积极变化。1.空间分布结构。水泥工业主要依托矿石原料产地,空间布局基本合理。江苏省水泥原料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于南京、镇江、徐州以及无锡宜兴、常州溧阳和金坛、淮安盱眙等少数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各种水泥窑(立窑、旋窑)370座,水泥熟料生产能力8223万吨;南京、镇江、徐州、无锡、常州、淮安等六市拥有熟料产能6756万吨,占全省82.16%,其中立窑产能2528万吨,旋窑产能4229万吨,分别占全省79.57%和83.79%(参见附表三)。2.技术装备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全省水泥熟料生产工艺干法化、设备大型化趋势加快。(1)调整窑型。据调查,全省现有立窑302座,产能3176万吨,旋窑68座,产能5047万吨。(2)改进工艺。全省水泥熟料生产加快采用新型干法工艺,现有新型干法旋窑48座,产能4819万吨,分别占全省旋窑总数和产能的70.59%和95.48%。(3)提高单窑规模。由于历史、工艺等方面原因,全省现有立窑单位产能仅10万吨。近几年来,通过淘汰落后,采用新型干法旋窑设备,旋窑单位产能已提高到74万吨。新型干法窑中,日产2000吨以上、5000吨以下的旋窑19座,产能1808万吨,平均95万吨;日产5000吨以上的旋窑13座,产能2560万吨,平均197万吨(参见附表四)。3.产业组织结构。在1992年宏观调控和2004年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推动下,通过积极贯彻国家水泥行业发展政策,借鉴外地经验,单纯依赖价格竞争的局面有所扭转,兼并联合的步伐有所加快,产业生态趋于优化。调查显示,水泥粉磨企业发展迅速,较好地处理了水泥熟料大规模集中生产与商品水泥需求分散的矛盾。2004年末,全省独立水泥粉磨企业64家,占全省25%,产能3616万吨,占全省磨机能力27.3%,主要分布于资源贫乏、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其中苏州、无锡、南通等三市独立粉磨产能占全省64.2%。水泥生产“长流程”、“全能型”单一生产模式正在向“短流程”、“专业型”方向转变(参见附表五)。二、发展环境和主要矛盾(一)发展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发挥市场自主调节作用,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环境渐趋好转,盲目投资、过速发展等不良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淘汰落后、购并重组步伐继续加快。1.市场秩序趋于好转。自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以来,经过宏观调控,不顾市场、资源等外部条件,违反规定盲目投资,大规模新建、扩建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法生产的现象基本得到抑制,为下一步水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2.产业政策更加完善。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部分地区陆续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调整空间布局;全省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区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鼓励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现有立窑以及其他落后工艺,严格禁止新建、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水泥项目;严格水泥项目用地预审、环境评价和生产许可管理,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3.发展目标更加清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议》还特别指出,“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主要矛盾。目前,全省水泥产量约占全国8.2%,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今后一个时期,水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面临原料供给、技术装备、厂址布局等突出矛盾。1.原料供给。全省水泥生产所需辉绿岩、闪长玢岩等保有储量虽居全国第一位,但所需主要原料灰岩资源总量较少、分布不均。基础储量约14亿吨,其中南京地区占40%。资源贫乏地区以及缺乏矿山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将长期面临原料供给的严重制约。2.技术装备。被调查的258家水泥生产企业仍有立窑302座,熟料产能3176万吨,分别占全省81.6%和38.6%;新型干法窑中,日产2000吨以下的仍有16条,占新型干法窑总数的1/3;全省13250万粉磨加工能力中,直径3.8米以下的中小规格粉磨机械加工能力达7916万吨,占59.7%。淘汰技术、落后工艺、低效装备将严重制约水泥工业健康发展。3.厂址布局。现有258家水泥生产企业中,部分企业位于城郊或城镇居民密集居住点。由于建厂时间早、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加之城镇范围扩大,环境生态矛盾日渐突出,布局有待调整。在加快搬迁改造步伐的同时,对设备十分落后、污染特别严重、不具备搬迁条件和搬迁改造价值的企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关闭。三、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的重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O一O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基本思路》和“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十一五”时期全省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根据中央《建议》和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确定的目标,我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特征以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水泥需求弹性系数,结合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指提升服务业比重,发展现代物流等)、投资结构调整(主要指提高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比重,建设新农村等)对水泥工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初步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需达到8%左右,2010年达到130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8%(参见附表六、七)。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实施宏观调节,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行业组织程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加快优胜劣汰,逐步走出一条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泥工业发展道路,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有力的材料保障。水泥工业属于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配置能力较强的领域。为努力实现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有效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支持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向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有序流动,向商品水泥需求量大的地区适度流动。2.坚持科技进步。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高效益的方针,以窑型改造、工艺转换为重点,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和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装备,加快发展特种水泥,提高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3.坚持循环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提高资源总体利用效率,控制灰岩资源消耗速度,加大工业废弃灰渣利用力度,减轻环境负担,改善水泥工业发展生态。4.坚持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管理经验和资本的同时,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省外灰岩和水泥熟料资源,加快“走出去”步伐,着力化解矿产资源供给的约束。5.坚持分类指导。根据水泥工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产业准入标准,有效调控产业发展方向、速度、结构,着力助大做强,鼓励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提高水泥熟料生产产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四、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全省水泥工业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存量,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张,部分增量正在形成。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实现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升技术、降低消耗、减轻污染、增加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坚持内需为主,有效调控总量。水泥工业受到资源分布、运输条件、能源供给的直接影响,具有单位能源耗费多、运输成本高的特点,根据我省实际,需要实行内需为主的政策导向。被调查的258家企业2004年商品水泥市场分
本文标题:江苏省水泥工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