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正》读书笔记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正》读书笔记灵川县七彩学校李爱珍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时期,而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晚期,高中生则处在青年初期,虽说他们的认识特点各有差异,政治成熟性也各有不同,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是身心急剧变化,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比如:物质需求量不断增长与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与道德、法治观念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产生,最易使他们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倾向的影响,进而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因各种问题行为而形成的“差生”(多指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差)的教育与转化,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令人头痛的问题。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给家庭、学校、社会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行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少年犯罪”和“越轨行为”等有密切联系,比如:恶意破坏、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吸烟、酗酒、逃学或离家出走;行为放荡、早恋或不正当性行为等。个别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疾病,心理变态,甚至吸毒、抢劫、强奸、自杀等越轨行为。一、纵观中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社会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贬值”、“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这些“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当不了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2、家庭教育缺陷。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对中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造成了极大心理压力,以致产生严重的厌倦情绪;有的家长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施罚,迫使孩子只能用逃学或离家出走方式来发泄不满和反抗;还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对子女娇生惯养,更有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等等。都会给中学生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造成伤害。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兄弟姐妹的减少也有碍中学生社会性的形成。据调查,有65%以上的中学生入学时不愿离开父母,50%的中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还是父母。这表明,其依赖性仍很强,难以适应社会和学校的独立生活。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调查中发现,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中,都曾因学习或表现差而程度不同地遭受过学校或班上的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有的还被排斥在校门之外,因正式升学无缘,而想方设法成为择校的“调招生”,一开始就有心理不平衡感,这就极易产生问题行为,成为新的差生。4、性早熟与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矛盾,是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矛盾如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加速他们沦为差生甚至出良品德行为的可能。二、针对上述问题行为的成因,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怎样予以矫正呢?1,应从改变歧视他们的态度入手,对他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一开始就予以高度重视,在他们迈入中学生阶段时,注意在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教育的同时,给他们上好“顺利度过青春期”,变“危险期为最佳期”的第一课,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有公平学习和竞争的机会。2,应重视集体舆论的影响。实践证明,有问题行为的差生往往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而不考虑自己的过错行为给集体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转化他们时应遵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而在教育个人时也应想到对整个集体的影响,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如马卡连柯为转化一路过农庄果树下摘了一棵苹果的学生的事例)。班主任,更应在平时的系列集体活动中,注意培养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和集体凝聚力,使学生从中领略到集体的温暖。3,关心爱护、激发自尊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有效促进他们成长,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可见,真诚的关心、信任和爱护差生,是做好差生工作,矫正其问题行为的前提。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充满纯洁,高尚的爱,在实施转化工作时既要做到真诚期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比如,班主任可从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日,每月组织生日祝福晚会;出钱出力支持帮助差生的困难等途径,唤起学生乐学,爱学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加速问题行为的矫正。4,正确对待反复,善于运用教育机智。由于差生心理品质上具有意志力薄弱、懒散、松懈等心理缺陷,在矫正行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这种反复是他们进步中的此起彼落,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而“恨铁不成钢”,应在对学生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辅以班规校纪约束、行为激励等。鼓励他们与“诱因”作斗争,增强抗诱惑的自制力,不可视“反复”为屡教不改而滥施体罚,甚至草率地将其逐出校门,造成逆反心理或产生严重的品质不良行为。5,还应恰当地对中学生进行法纪观念教育和性教育,消除青春期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感,培养起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危机和过错行为,以现代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守则”来严格要求和约束其言行。做一名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中学生。三、研究问题行为的意义1、维持学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维持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促进其良好的发展,因为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又是人生路上的多事之秋。3、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4、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本文标题:《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正》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8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