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河北省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河北省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作者:张红霞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参考文献(68条)1.谢强.杜世勇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方法主要研究热点简述2001(52)2.朱启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期刊论文]-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3.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1999(6)4.叶文虎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2)5.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0(2)6.赵振华.乔玉楼.匡耀求中国发达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2002(02)7.李明贤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4)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总报告)[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4(29)9.匡贤明.苗树彬政府转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综述[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5(36)10.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办公室河北省发展战略前沿报告[期刊论文]-经济论坛2005(2)11.陆长福.郑卫北.焦振霞河北省工业发展及水资源分析2002(09)12.梁斌.刘欣奇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河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3)13.寇国智.郭守义.王青河北省沙化土地资源现状及防治对策的探讨[期刊论文]-河北林业科技2002(3)14.温志广河北省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期刊论文]-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15.黄广宇.蔡运龙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2(3)16.贾士靖河北省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2002(12)17.河北省生态与灾害研究课题组河北省生态区划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18.迟福林.方栓喜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24条)[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4(13)19.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经营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1999(3)20.陆学艺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2003(9)21.赵彦云我国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2000(06)22.朱庆芳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标体系2001(13)23.李善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详细解读200324.李红河北省城市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4(9)25.毕顺堂.闫占方.邵军永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6.常春平.郭锦超河北生态环境恶化类型、成因与调探对策[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2)27.张庆河北省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2005(1)28.韩素卿.王卫.宋素青河北省耕地资源的态势及对策[期刊论文]-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1)29.高太忠.黄群贤.吴根.杨景亮河北省公众环境意识现状调查1999(03)30.崔力拓.李志伟河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31.何万义.黄奎明浅谈生态环境与河北省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1999(z6)32.程伍群.郄志宏河北省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1(6)33.王伟河北省水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2004(2)34.赵玲.张会芹对河北省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1)35.林道辉.沈学忧.刘亚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2002(02)36.李胜芬.刘斐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37.WackernagelM.OistoL.BelloPNationalcapitalaccountingwiththeecologicalfootprintconcept1999(29)38.HardiP.BargSMeasur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ReviewofCurrentPractice.Manitoba199739.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200540.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理论的思考199541.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200242.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43.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200144.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20054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宝(2004)200546.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200347.亚洲开发银行:第三只眼看河北-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548.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200249.刘思华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论200250.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20055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200552.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200553.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级论坛200554.张凯.崔兆志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200555.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学位论文]硕士200256.陆海波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357.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学位论文]硕士200258.黄贤凤江苏省经济-资源-环境(Ec-Re-En)协调发展系统动态仿真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59.田向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460.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61.河北省水资源公报2000年-2005年62.查看详情63.查看详情64.查看详情65.河北经济年鉴1983年-2005年66.河北省有关领导会议发言稿67.查看详情68.河北省课题:河北省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月霞.郭爱请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计算了河北省1978~1995年相对于全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并对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①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且始终处于富余状态;②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河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河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对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现状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两个结论:①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②以全国为参照,河北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地区差异明显.2.学位论文李红军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比较研究2007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全世界范同内引起的关注,资源承载力(尤其是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就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米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域,以该区域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域与参照区域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域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并明确研究区域各种资源相对存在的状态。它表征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域相对资源存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区域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是衡量人口容量的有利评价指标。按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我们对不同地区可用同一地区为参照区,计算出相对资源承载力,从而将不同地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对比,得到不同地区存在的资源承载力人小。同时,通过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我们可以比较同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孰轻孰重,从而得到对该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到底是自然资源,还是经济资源。此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不像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经济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开发技术、依靠人的智力资源等方式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不消耗资源,不是使发展完全摆脱对资源的影响和依赖,而是要将发展保持在资源可承载能力的限度以内,又不能使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需要国家或者地区在未米的发展中,在进一步调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调整资源消耗和流动模式,建立新的资源安全体系。而到目前为止,对区域人口利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支持能力或者资源承载力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区域资源承载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择湖北省资源承载力作为研究课题,在回顾资源承载力研究起源与发展历程,对自然资源(土地、水、森林)、经济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进行较全面概括和总结基础上,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首先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85-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其次,分别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为参照区域,以2005年为研究年份,分析湖北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最后,以全国为参照区域,探讨1999-2004年湖北与中部其他五省的比较,从而得出研究成果,并分析对比找出湖北在相对自然资源和相对经济资源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并借鉴其经验,提出解决对策。本论文探讨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湖北省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经过研究、计算取得了以下成果:1.无论是以全国、中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不发达地区为研究区域,湖北的相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北人口——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即湖北现有人口总量超出了现有资源的承受能力。2.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参照区域得出,湖北省的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稍强,而经济资源承载力则较弱。自然资源在综合资源承载力中较高的比重,一方面说明湖北省的经济相对东部地区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对人口起主要支柱作用的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较少。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资源总量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少(如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米实现的。3.以全国、中部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为参照区域得出,湖北省的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而自然资源承载力则相对较弱。4.通过与中部其他五省的对比得出湖北省的经济资源承载力在中部六省中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其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中部六省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本论文在得出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湖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湖北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状态下的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而且向集约型转型时期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的产能过剩且重化工业的趋势依然存在;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发展经济,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保持自然资源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湖北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实现湖北省自然、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期刊论文陆田.陈正峰.LUTian.CHENZheng-feng长三角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5)以往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缺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尝试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其1990-200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长三角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从2000年开始,长三角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需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
本文标题:河北省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