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经做过东晋的大司马,但到他时已经家境清苦。青少年陶渊明就具有不同于流俗的性格,偏爱自然山水,刻苦求学,怀抱远大志向。他希望将来能建功立业,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但当时黑暗的现实不可能让这实现。理想与现实发生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从29岁到40岁,为了建功立业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大将桓玄的幕僚、大将刘裕的参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和彭泽县令,但都不长久。公元405年,有志难伸、不和于俗的陶渊明最终挂冠归隐,此后即使缺衣少食也拒绝再与统治者合作。归隐后的他躬耕乡间,写诗作赋,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和决心。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诗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流露出他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黯然的情绪。陶渊明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崇尚自然,认为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世俗的名禄束缚人的天性,只有返回自然才能得到自由。安贫乐道和蔑视富贵是他的为人准则。他十分推崇颜回、袁安等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刘宋时,名将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他,这时陶渊明已经饿了好几天,起床都困难了。檀劝说陶渊明出仕,陶坚拒,檀赠以精美膳食,陶也不接受。他一生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自然之道战胜了对富贵的希求,始终拒绝同流合污。高洁的品格使他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他打破了玄言诗的诗坛垄断,使得诗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将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深入到更加纯熟的境地,又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天地,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田园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了亲自耕作的甘苦之处,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途径;他的咏怀诗和咏史诗主题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点,很好地做到了继往开来;他的行役诗主要表达了行役的辛苦、对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他的赠答诗以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闪耀诗坛,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同样精彩,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公元427年,贫病交加的陶渊明与世长辞。亲友们以简单朴素的仪式安葬了他,并赠以“靖节先生”的称号赞颂他的品格。
本文标题:述说陶渊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1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