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8.3.1--维新变法运动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义和团运动导入第1课时1.时间:2.背景:3.人物:4.内容:5.结果:6.影响:l895年。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革命家吴玉章(1878-1966)的回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官僚家庭,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但是,中国备受列强欺凌,从儒家经典里却找不到解救的办法。他开始对这些经典表示怀疑。后来,他通过阅读外国书籍,发现俄国和日本都经过变法迅速强盛起来。他觉得找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粱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他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就拜康有为为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活动的得力助手。康有为与梁启超阅读卡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1895年,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古代读书人进京参加科举要由公家用车接送,所以“公车”成为举人的名称,由于康有为等是举人,这次上书也就称为“公车上书”。北京强学会遗址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官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1.立学会:维新思想的传播2.办报刊:①原因:1896年初,由于守旧派的告发,强学会被清政府查禁。然而,议论时政的风气已开,维新变法思潮继续发展,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②代表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国闻报强学会中外纪闻保国会时务学堂时务报强学会强学报万木草堂3.代表人物a.主张: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他特别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他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这样才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将会走向灭亡。b.影响:严复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让国人耳目一新,轰动一时。①梁启超:a.主张:在《时务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影响:梁启超的言论新颖,文笔流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从而大大推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严复:严复(1854—1921),福建候官人,早年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后成为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后,很快传遍全国,甚至成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渐渐成了报刊上的常用词语。当时许多人还选用这些词汇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严复像①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4.影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背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中国旧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又被成为“戊戌变法”。光绪帝《定国是诏》内容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3.主要内容及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25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资料2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走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实现富强,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万,曲颁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的主要措施资料1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等等。2.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3.变法措施中为什么没有涉及设议院?1.同洋务派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除了主张从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6月11日开始变法。变法100多天里,光绪帝共计发布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6月14日慈禧让光绪连下了几道上谕:派亲信刚毅管理健锐营,掌握了北京城内的军事指挥权及警卫权,以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了新编练的北洋三军,控制了京畿重地;规定凡新受任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8月底光绪裁撤一些闲散和重叠衙门,遭到慈禧更大的反对。9月中旬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无军权,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围园劫后、起兵勤王。百日维新大事记9月21日慈禧大怒,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诏书,宣布“训政”,光绪被囚于瀛台。同时密令搜捕康有为等人。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被杀于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9月16日光绪召见袁世凯,想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9月20日慈禧收到吁请太后“即日训政”密折。荣禄调兵遣将,切断京、津交通,又令奉召进京的袁世凯“即日回防”。袁世凯担心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4.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这场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的中南海瀛台政变发生时,有人劝维新人士谭嗣同出走日本。谭嗣同拒绝了,他表示:“各国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就让我来当这流血第一人吧!”被捕后,他在狱中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他一起惨遭杀害的还有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维新变法宣告失败。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采取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②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③触犯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并且守旧势力过于强大。5.失败原因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6.性质:7.影响:8.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悟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奏。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守旧势力阻挠破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背景时间高潮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目的阶级性质主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8年6月——9月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失败(戊戌政变)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悟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奏。序幕公车上书军事百日维新发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区别:•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戊戌政变结束•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原因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国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幕府统治危机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改革途径先自下而上倒幕运动后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保守势力强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拓展延伸:比较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康梁掀,公车上书拉序幕,严复译述《天演论》,主张西方之制度,戊戌变法光绪帝,震动顽固慈禧阻,百日维新可启蒙,虽然失败是进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本文标题:8.3.1--维新变法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1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