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孙淮中【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关键词】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4.82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4.98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4.9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外,还有1.2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二、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因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而这种收入差距正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动力。而且从长期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任何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确实对城市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6-2005年城乡收入差别变动情况年份19961998200020022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838.95425.16280.07702.810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926.12162.02253.42457.63255城乡收入比2.512.512.793.213.22(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从1996年2.51提高到2005年的3.22。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确实过大,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城市中是否存在失业,农村过剩劳动力流向城市都是合情合理的。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城市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同时,乡村农业部门还维持在单独劳作中,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改变现状,根据该模型,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应是当务之急。第二,该模型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将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加速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又使农业部门摆脱了劳动力过剩的困境。因此,我国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农村收入的增长,对抑制城乡之间、地区收入差距,甚至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都具有其他政策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一直通过户籍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人为地把城乡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实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然而,刘易斯模型仍在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如果一些限制性政策能够被取消,刘易斯模型发挥的作用将更大。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1.消除传统的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的制度因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不改变其农村户籍,又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也不纳入城市就业管理,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因此必须予以革除,代之以新的人口登记制度。同时,要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封闭的局面,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就业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各级政府部门应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信息、政策、法律服务,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较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多;农民从事非农收入的报酬也相应高。此外农民工技能低,收入少,为维持全家生活就要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夫妻进城的现象很普遍,孩子无人养护和教育,而孩子就是下一代农民工。这使得城市负担迅速加剧,农民工生活条件很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职能,实现向非农部门的顺利转换。3.加快城镇化步伐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最终要靠城镇化来实现,就我国而言,城镇化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其中一部分有条件的升格为小城市;另一方面,要稳步发展大中城市。在城镇化的政策取向上,应该鼓励大中城市吸收部分文化素质较高、职业技能较强的农民,而更多的农业人口的转移应以县城与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小城镇为主要空间场所。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特别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三、托达罗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借鉴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农村劳动者在决定是否迁往城市工业部门工作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而且决定于城市的就业概率,即他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有多大,也就是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由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机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使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托达罗认为仅仅依靠工业扩张,使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并不能根本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才是最有效的办法。与刘易斯模型相比,托达罗模型是建立在假定存在城市失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更接近我国的现实国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类似的劳动力市场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的城镇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国内的就业压力受到了空前的压力。首先,由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效率低下,为了走出困境,减员增效势在必行,同时,我国又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规模深化阶段,传统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缺乏,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城镇失业率迅速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依靠工业扩张,使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并不能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况且,托达罗模型还认为,对于每个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将会有2-3个农民迁入城市,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偏低,例如,全球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约42%,我国在20世纪末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0.9%,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另据相关资料所得,1960年、1980年、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9.7%、19.4%、31.0%,由上可见,1960~1980年我国城市化20年没有进展,1980~2000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每两年才增长一个百分点。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城市化进程缓慢的情况下,考虑到刘易斯模型的种种制约因素,单纯依靠刘易斯模型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不现实的,还得借助于托达罗模型,既不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依赖城市,也不能仅仅依靠农村自身,而应选择城乡互动、同时吸纳的模式。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托达罗模型的政策主张之一。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要加大农业的投入;注重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如蔬菜、花卉、水果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总之,要引导农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大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收入较大的增长。在农村建设方面,注重农村的综合建设问题,加大农村的道路、桥梁、邮电、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发展农村卫生文教事业。同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2.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收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而且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缓解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既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发展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为此,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注重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为乡镇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水平,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蓄水池”的作用。另外,应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推动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依据不同条件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观光等产业。结语综上所述,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适用条件,但综合而言,刘易斯模型及托达罗模型在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个难题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在实践中如何
本文标题: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4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