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水利厅浙发改规划〔2006〕281号.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按照《关于我省“十一五”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4〕61号)要求,现将《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6~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二○○六年四月十八日文件2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6~2010年)我省正处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时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水土保持对于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城乡供水水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6~2010年)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已纳入《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是我省“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重点为2006~2010年。1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1.1水土流失现状1.1.1水土流失类型浙江省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部分山丘区存在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沿海岛屿和杭州湾两岸存在着极少量的风力侵蚀。—3—1.1.2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2004年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3654.1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2.9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798.76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7.12%;中度流失面积4670.2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20%;强度流失面积743.3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4%;极强度流失面积306.5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25%;剧烈流失面积135.2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99%(见表1)。全省各县(市、区)中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在20%以上的县(市、区)为16个;林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1%,坡耕地和园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4%(见表2);12.7%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35°以上区域(见表3)。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水旱灾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表1浙江省2004年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km2行政区无明显流失流失面积流失比例(%)土地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杭州市14850.88741.661048.3596.8963.6339.191989.7211.8216840.6宁波市9056.28459.80139.5730.457.511.89639.226.599695.5温州市9382.271578.23961.37219.8186.1927.932873.5323.4512255.8嘉兴市3995.825.895.500.970.52012.880.324008.7湖州市5446.65210.26135.8014.305.785.71371.856.395818.5绍兴市6919.641024.90258.5942.748.471.361336.0616.188255.7金华市9141.921289.86402.6659.1222.0810.461784.1816.3310926.1衢州市7520.78583.26666.6736.6418.9414.811320.3214.938841.1舟山市1156.43149.4747.7717.755.381.20221.5716.081378.04行政区无明显流失流失面积流失比例(%)土地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台州市9221.01515.31254.1364.7522.096.01862.298.5510083.3丽水市15055.991240.12749.86159.9565.9126.672242.5112.9617298.5全省合计91747.677798.764670.27743.37306.50135.2313654.1312.95105401.8百分比(%)—57.1234.205.442.250.99100.0——表2浙江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km2用地类型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比例(%)坡耕地264.27362.69503.30197.4090.481418.1410.4园地410.67114.1410.123.420.98539.334.0林地6546.123928.23197.5590.5037.9410800.3479.1草地266.8693.626.773.081.05371.382.7工矿地17.9512.392.210.620.1933.360.2其它292.89159.2023.4211.484.59491.583.6小计7798.764670.27743.37306.50135.2313654.13100.0表3浙江省不同坡度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km2坡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比例(%)<8°1368.0342.660.040.000.011410.7410.38°~15°2303.38516.580.030.000.002819.9920.715°~25°4126.30212.02670.250.0505008.6236.725°~35°0.742343.6941.79287.850.032674.1019.6≥35°0.311555.3231.2618.60135.191740.6812.7小计7798.764670.27743.37306.50135.2313654.13100.0—5—表4浙江省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统计表单位:km2年份无明显流失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占总土地面积比例(%)总土地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数量1987年79693.818177644610852570824.4105401.81997年86403.5510033.606769.731441.70665.5487.6818998.2518.0105401.82000年89189.4510004.505051.79753.92355.0247.1216212.3515.4105401.82004年91747.677798.764670.27743.37306.50135.2313654.1313.0105401.8百分比(%)1987年—70.725.14.2—100.0—1997年—52.835.67.63.50.5—100.0—2000年—61.731.24.62.20.3—100.0—2004年—57.134.25.42.31.0—100.0—1.2水土保持现状和成效199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印发了《关于公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明确了全省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治理和监督的重点区域和相应的对策措施。2001年省政府批准印发了《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1)水土流失治理。全省各地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钱塘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红(黄)壤丘陵开发等有效结合起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6全省通过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水源涵养林、建设拦沙坝、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和河道整治、平原、公路两侧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土流失面积从1987年的25708km2下降到1997年的18998.25km2、2000年的16212.35km2、2004年的13654.13km2,总流失面积减少了12053.87km2,下降率为46.9%(见表4),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2)预防监督。我省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管理力度,坚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重点对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项目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1.3存在问题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全省仍有12.95%的面积存在水土流失,流失的土壤随地表径流入河、入库,不但减少了河、库的调节库容,降低行洪能力,影响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灌溉等效益的发挥,且直接对城乡供水和水环境构成威胁,水质的污染大大减少了可利用水量,水质型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7—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情况依然存在,个别地方人为水土流失仍呈扩大趋势。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水土流失大都分布在山区,当地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地方财力和群众的投入能力极其有限。部分地方和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不到位,或者没有按规定管理使用。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2.1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水土保持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采取工程、植物和农业耕作措施,改变原来土地的立地条件,增加地面覆盖,有效控制土壤侵蚀,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增加降雨就地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有效地涵养了水源,减少河流、水库8泥沙,改善水质,缓解山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平原区供水紧张,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生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水土保持能够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与任何单一的措施相比,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科学配置各项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3水土保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山高坡陡的山区,是全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又集中分布着全省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同时,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也是在广大的农村,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全局问题。必须始终把保护水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点和着眼点,让水土资源就地生财,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攻方向,让生态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2.4水土保持是保障城乡供水水源地安全的重要途径我省许多水库承担着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功能,这些供水水库的集水区域往往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土壤抗侵蚀能力差,生态环—9—境比较脆弱。加快供水水库库区水土流失防治成为保障城乡供水水源地安全的重要途径。3水土保持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3.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
本文标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