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淀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海淀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00海淀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04-2008年)(审议稿)为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按照科学技术部“建设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县)”的要求,海淀区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据“有特色、可执行”的原则,编制“北京市海淀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04-2008年)”,旨在进一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和辐射能力,整体上提升区域内企业的科技水平,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生存与发展环境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一、海淀区的基本情况与分析(一)海淀区的区域特点1、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东邻西城区、朝阳区,西连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北靠昌平区;南接宣武区、丰台区,面积达430.7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84.13(户籍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2万人。海淀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境内有大小河流11条,总长度119.86公里,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海淀区人文积淀厚重,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人居环境良好。海淀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诞生地,区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上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中西文化的交融点,引领着中国文化的潮流。各类文物点达2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清代形成的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更被称为“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海淀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淀区人均绿地面积达47.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6.9%,道路绿化总长度584.2公里;公园18个。2004年,海淀区基本完成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四季青乡绿谷氧吧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达到63.4%。2、经济发展基本评价海淀区经济实力雄厚。2004年海淀区生产总值1057.7亿元,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市5.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7%;财政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22.4%,可支配财力居全市各区县之首。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0.2:20.9:78.9,形成了以绿色产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格局。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依靠区内科技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和首都经济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从1998年的4546家增加到2004年的1.4万多家,总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从1998年的67家增加到2004年的200多家。目前上市公司近40家。2004年,海淀园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062.8亿元,同比增长21%。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1.4%。海淀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9.7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37.6元,同比增长8.4%。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旅游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6.52平方米。3、社会发展基本评价海淀区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从1998年至2003年的5年里,小市政工程累计铺装道路近99.4万平方米,铺设雨污水管线5万余延长米。2004年末全区道路总长度达到796公里。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垃圾运转站相继投入使用,海淀区建成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海淀区教育事业基础雄厚,体育运动蓬勃发展。2004年,区内有中小学224所,高考录取人数为1.2万人,录取率为78.90%,连续4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近些年,海淀区先后承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和部分足球比赛以及2002年、2003年全国汽车锦标赛北京拉力赛等赛事。自2000以来,海淀区累计新建649个全民健身工程,为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淀区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群众文化成系列,“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夏日文化广场、海淀文化节、农民艺术节、全国地方戏曲票友大赛等传统文化活动贯穿全年。基础设施上台阶,2003年我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阵地??海淀文化艺术大厦建成并投入使用,海淀文化馆新馆也投入使用,海淀图书馆、海淀博物馆新馆2005年向社会开放;各街道、乡镇建起了具有相当规模、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社区、农村文化设施,2001年至今,全区共建成27个街道、乡镇文化站,26个“百米万册”图书室,64个农村文化大院,563个文化室,20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特色文化广场,走在全市的前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海淀区卫生事业发展良好。2003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门诊以上医疗机构和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等共771个(大口径),其中医院73个;医院床位963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5.51张;卫生技术人员14483人,其中医师638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3.65人。海淀区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海淀区的社会发展得到北京市和全国的普遍认可。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少儿工作先进区、全国特教工作先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北京市国际经贸合作奖、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方面的荣誉。2004年4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二)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1、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集群化程度高。海淀区作为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诞生地,其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062.8亿元,约占全国53个高新区的1/10,各项指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企业创业发展的硬件环境优良。海淀区创业孵育体系相对完备,区域内有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机构30多家,北京市6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部在海淀区,清华科技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A类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了一系列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及环境等为主题的产业基地,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空间,中关村西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中关村东区科学城、北大科技园、环保科技园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关村软件园、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企业创业发展的软件环境优良。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区和大部分发展区所在地,享有吸引科技人才、鼓励科技创业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实现智力劳动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鼓励民间资本设立高新技术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网建设,并按国际标准收取电信资费;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实行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政策等政策优惠。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如:《中共海淀区委关于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绿色行动”(2003年-2005年)纲要》、《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实行高新技术企业信誉免检制度的决定》、《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人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的暂行办法》等;深入开展“为纳税人服务”活动,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中关村电脑节”,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盛会;还不断组织各种推介活动,营造了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氛围和市场氛围。创新和创业文化浓厚。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强劲,形成了中关村特色的创新和创业文化,对创新中的失败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把失败看作是一种冲劲与财富的象征,涌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各中小企业间的频繁互动形成了创新网络。北部新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北部新区主要指海淀北部地区、山后地区,包括温泉镇、苏家坨镇、上庄镇和西北旺镇等山后四镇,总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3%。这片土地将主要展现四大功能:优质生态、先进产业、适宜人居和综合服务。以生态环境和科普教育为支撑,构建旅游休闲新区。新区的开发有利于克服当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瓶颈。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现代流通业快速发展,金四季购物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建成开业,以百安居、欧尚、家乐福等为代表的一批流通企业入区发展,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实现规模化、规范化。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旅游会展业迅速壮大,新建海淀展览馆、世纪金源大饭店、稻香湖景酒店等一批会展旅游设施,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渐成规模。法律服务、房地产、技术中介、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人才中介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发展日趋活跃。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形态和功能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发展迅速。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3.86亿元,同比增长8.8%;农村经济纯收入26.13亿元,同比增长8.2%。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累计调整面积近5万亩,生态农业开始占据农业主导地位。科技奥运为海淀区整合科技资源、释放科技能力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北京出台的《奥运行动规划》和《科技奥运行动规划》提出了相关领域在产品、人才和服务等多方面的科技需求。海淀区将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按照市场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奥运需求与科技成果的对接,促进海淀区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的良性发展。2、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分析人口不断增加和集聚,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中关村地区,此处已成为北京人、财、物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人员过于密集导致交通问题突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承载力承受着巨大压力,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成为海淀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北部新区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亟待缩小。海淀区内各乡镇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北部新区农业人口、农业产值所占比例仍比较高,与城区与园区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条件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弊端长期存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亟待提高。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支柱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海淀园电子信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为1377.95亿元,光机电为212.46亿元,新材料为253.72亿元,生物、医药为117.57亿元,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仍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差距仍很大,必须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地多元化发展。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创业主体之间合作度不高,科技资源亟需整合。海淀区内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科仪设备和科技成果,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一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接合程度不够,大量的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很难转移到企业,进行产业化,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二是大学与大学间、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间、科研机构与大学间的交流不够、互动意识不强,导致区内科研设备重复购置、科技资源闲置。知识和信息不能共享,协同合作意识薄弱,限制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区域科技能力分析1、领导重视科技发展,专家参与出谋划策海淀区始终把“科教兴区”战略确定为经济强区的主体战略。多次强调在科技园区发
本文标题:海淀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