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西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二〇一一年八月目录前言..................................................3一、发展基础............................................4(一)现实基础........................................4(二)有利条件........................................6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主要目标........................................8(三)主要任务........................................9三、空间布局...........................................17(一)厦门湾发展区...................................17(二)闽江口发展区...................................17(三)湄洲湾发展区...................................18(四)泉州湾发展区...................................18(五)环三都澳发展区.................................19(六)温州沿海发展区.................................19(七)粤东沿海发展区.................................19(八)闽粤浙赣互动发展区.............................20四、发展重点...........................................20(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20(二)做强做大原材料工业.............................23(三)优化提升消费品工业.............................28(四)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30(五)培育发展海洋经济...............................33(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4五、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对接与合作..........................36(一)积极对接台湾重点产业高端生产环节...............37(二)加快建设两岸产业转移承载地.....................37(三)探索设立两岸区域合作示范区.....................38(四)完善两岸产业合作机制...........................39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9(一)加强组织协调...................................40(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40(三)构建人才保障体系...............................41(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42前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到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年-2015年》,结合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相关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体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并辐射至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一、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对台合作优势独特,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特别是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促进产业深度对接,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一)现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区位优势较为独特。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岸线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其中,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具有独特的对台产业合作优势。制造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已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从产业规模看,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XX亿元;从自主创新能力看,福建省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4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从产业集聚水平看,2010年福建省初步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7个自从重大项目看,已有5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70多个项目,其中,投资1亿美元以上台资项目达30多个。经济发展活力强劲。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著名的侨乡,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地在福建。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传自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地区有广泛影响,两岸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十分密切。特别是海峡西岸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以及当地人民的创新创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化率已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依托毗邻台港澳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率先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进,这些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近年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产业投资和人员往来更为自由和便利,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台商投资区等载体平台已成为台湾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日益扩大。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赋予先行先试开放政策。海峡西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依托毗邻台港澳优势,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率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国家明确支持福建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政策的实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内在联系紧密。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京福高铁、龙庆高速等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加速了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接。出海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缩短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区位优势独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承接国际产业向西岸转移、长珠三角向福建转移,以及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等方面提供了巨大契机。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充分,发展方式总体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品牌缺乏,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等。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围绕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经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规模效益稳定增长。到2015年,整个区域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稳步提高。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形成15个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上升;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两型”工业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降低10%,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和闽台产业合作专业园区载体功能突出、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协调发展,实际利用台资力争年均增长15%,创建10余个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示范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三)主要任务依托
本文标题:海西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