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澍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学、初中均毕业于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1981年后游学江南。•1981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折叠职业生涯•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他对着台下怒吼:Itellyouthetruth!ChinawantstobecomeAmerica!ChinawantstobecomeAmerica!Chinawantstobecome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王澍再次被世界聚焦。•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年的评选中这100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生活趣事•王澍上大学从大二开始自学,读博士期间,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几场球。毕业论文交到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王澍硕士论文《死屋手记》•王澍硕士论文《死屋手记》•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个人荣誉•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王澍作品•王澍作品•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是哈佛大学授予世界范围内有突出成就的建筑师,每年评选出一位,王澍教授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利茨克获奖者。(2012年5月25日,普利兹克建筑奖(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宁波博物馆概况3.设计理念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首层平面二层平面图三层平面图入口大厅服务区临时展区贵宾区临时展厅放映厅天井廊道商店办公区展厅休息厅院子展厅展厅内院厕所天台咖啡厅报告厅观景楼梯儿童馆竹刻馆展厅内院院子天井儿童馆竹刻馆报告厅入口大厅服务区临时展区贵宾区临时展厅放映厅天井廊道商店办公区展厅休息厅院子展厅展厅内院厕所天台咖啡厅报告厅观景楼梯儿童馆竹刻馆展厅5.建筑特点•造型独特•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庭院:在博物馆入口,建筑内部和屋顶的庭院,包括真实的竹子庭院,也包括虚拟的“竹影”庭院(毛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凝土庭院)。宁波博物馆将宁波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再次利用,与新材料一起在新的建筑上混合建造。王澍想要间奏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让它能唤醒这个城市的记忆。王澍通过国际竞标获得这个项目,把它作为“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探索和实践。他在上面运用了已经成熟的“瓦爿墙”技术。普利兹克评奖委员会认为,这是最代表王澍的思想和工作特质的作品。建筑所运用的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会呼吸的,容易与草木结合,产生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在建筑开裂的上部,有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可以远望城市和远方的稻田和山脉。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溢过一到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本文标题:王澍-建筑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8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