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温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温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作者:李克恩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参考文献(74条)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2.温家宝学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文件辅导--政府工作报告20063.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由之路20034.罗宏.孟伟.冉圣洪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2004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20046.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2006(01)7.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2003(02)8.诸大建建设绿色都市:上海21世纪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9.吴季松循环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00310.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2003(05)11.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2006(01)12.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2006(01)13.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2005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51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200416.张沁悦关于循环经济的问题2006(02)17.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200518.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9.《温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5温州年鉴200520.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年鉴2005200521.耿永志.闫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2006(03)22.张丕景.姜学民.郝向荣循环经济的资金循环障碍及其对策分析2006(02)23.吴凤娇福建省开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2006(02)24.陈建新温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2006(03)25.蒋应时.陈寅.周亚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526.杨同宇.费军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基于标杆管理理论的分析2006(01)27.蒋应时.陈寅.周亚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528.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200529.吴季松循环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00330.刘亭.张善坤.鲍健强循环经济知识读本200631.刘亭.张善坤.鲍健强循环经济知识读本200632.王文中循环经济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2006(04)33.《温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5温州年鉴200534.李崇.何俊仕.谷峰循环经济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表现形式2006(02)35.蒋应时.陈寅.周亚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536.黄立洪.柯庆明.林文雄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经济学理论探讨2006(02)37.崔东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梯度衔接论200438.曲格平.李金昌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2006(01)39.张录强构建农林循环经济初探2006(02)40.黄荣.李艳军循环经济的应用--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案例分析2006(03)41.尹继佐.诸大建.虞震2004年上海资源环境监皮书--建设循环经济型的国际大都市200442.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20044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200444.尹继佐.诸大建.王寿兵2004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建设循环经济型的国际大都市200445.汪岚探析绿色供应链2006(03)46.李志东企业环保实践分类方法研究2006(01)47.张广瑞全球旅游新论20014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200149.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50.李玉瑛.李冰日本电子产品循环经济的实施2006(02)51.李云燕论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01)52.黄立洪.柯庆明.林文雄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经济学理论探讨2006(02)53.黄舒慧.戴星翼循环经济的高端化研究2006(02)54.王均奇.施国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完善投资机制2006(04)55.黄少安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和技术双重保障2006(01)56.会议论文57.李会欣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2006(01)58.温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查看详情200559.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温州经济建设规划院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讨论稿)200560.JeremyHallEnvironmentalSupplyChainDynamics2000(08)61.GagoRF.AntolinM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strategicpositioningofSpanishmanufacturingindustries2004(01)62.田边靖雄日本经济产业省为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2001(01)63.RobertWDorseProjectDeliveryforBuildingConstruction199964.YSakuragiANewPartnershipModelforJapan:PromotingaCircularFlowSociety2003(03)65.DiVitaTechnologicalChange,GrowthandWasteRecycling2001(23)66.DindaS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hypothesis:asurvey200467.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200268.WackemagelMWhysustainabilityanalysesmustincludebiophysicalassessments1999(29)69.KennethButtonCitymanagementandurbanenvironmentindicators200270.RudolfSATypologyfortheclassification,descriptionandvaluationofecosystemfunction,goodsandservices2002(41)71.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Economics200372.RobertASchultheis.MarySummer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273.LoweErnest.WarrenJohnDiscoveringIndustrialEcology:AnExecutiveBriefingandSourcebook200174.MarciaBelcherWhatisinstitutionalAssessment199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黄浩淼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看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09,(4)通过描述人类经济发展历史演进中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的三个模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作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两个方面阐明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困难,针对困难从制度角度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较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微观基础;明确政府职责,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三个方面的对策.2.期刊论文林娅.孙文营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必然性-求实2007,(11)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以及末端治理模式三个阶段.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环境与经济的两难困境,并且造成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摆脱环境与经济的两难困境,克服社会和人的发展现实末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3.会议论文吕维平循环经济与不循环经济的思考2006本文指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完满性.应用创新思维提出了与循环经济相对应的不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并在发展模式、发展原则、技术策略、技术体系及所影响的产业等方面对循环经济与不循环经济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用.4.学位论文赵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2006随着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目标,人们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和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忽视环境自己的承受阈值;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人类破坏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人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作用;在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只有选择为我们提供最后唯一的生存机会之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和清洁生产方式建立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程反馈系统,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一、基本框架和内容本文是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时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的首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之下,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成果,利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特征、结构、绩效和激励机制等作了系统地分析。试图对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否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中国目前是否有条件发展循环经济以及面临的困难会是什么,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并做出相的制度安排等问题分五章予以讨论。引言包括三节,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第二节从古代和当代两个方向上归纳整理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第三节对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内含、特征、原则、措施与建议以及方法论,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主要介绍了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了它们分别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和理论贡献。第二章“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在过去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对循环经济的含义做出新的说明。第二节主要分析循环经济的原则,它不仅包括清洁生产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原则(3R原则),而且还包括无害化原则和再投资原则,循环经济五原则系统地起着作用,最终是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三节讨论循环经济的特征:新的伦理观、技术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第四节分析了它的结构,主要由实践结构和系统结构两部分组成,实践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内部小循环;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循环;区域层面上的大循环。系统结构是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系统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就是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而取得的动态平衡。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第一节通过对循环经济、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试图说明循环经济比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节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公平问题,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通过两个模型分析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条件和机制,并证明了循环经济的5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公平性。第三节分析循环经济的效率问题,效率包括生态经济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三方面的效率,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第四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分为两节。第一节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分析实施循环经济的可2行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循环经济己获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我国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实力。第二节分析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
本文标题:温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