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C.R.赖特“四功能说”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电视人”和“容器人”a.“电视人”: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媒介依存症”的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也是唤起和引发人的占有欲和享乐欲的媒介,在追求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勤俭、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为个人享乐和“充欲”价值,即“他律**望主义”。新媒介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特点及其意义: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c.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电子乌托邦”思想①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②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①经营目标: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②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把关人理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a.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b.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c.“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公众利益”也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受众对传播的社会监督控制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众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1)核心: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2)主要原则: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3)形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4)代表:约翰•米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5)评价: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的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其保障的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注定不能实现最初的社会理想,而成了现今对内维护垄断资本利益、对外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简析社会责任理论“美国自由委员会”提出,《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1)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2)原因和背景①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②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的倾向,严重危害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3)主要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种族歧视内容;④受众有权有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4)目的:①防止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②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简析民主参与理论1)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2)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3)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4)评价: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对其产生的失望心理,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参与理论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统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厉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媒介即讯息——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还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他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大众的定义及特点: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匿名性;流动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①19C30年代后,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D.麦奎尔:从市场角度,受众可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受众即市场:a.媒介是经营组织,须在市场上交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b.产品和服务应能满足消费者需求c.传媒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③评价:a.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关系b.着眼于人口统计学属性,未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c.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d.传媒一方的观点,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力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①理由: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还是社会基本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应享有各种正当的权利②受众权利a.传播权(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b.知晓权(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c.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造成影响:受众有“反论权”、可发布“意见广告”、参与“开放频道”活动
本文标题: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1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