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话说温州》-节令风俗解析
节令风俗仰义二小黄利蕊“大如年”的冬至一、历法中的冬至1.“是月也,日短至”古人发现,地面物体受太阳照射而产生的投影,会随着空中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且有规律。于是通过长期观察、测算,最终知道正午时投影最长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恰好处于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极限位置(即南、北回归线)。据说这是“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最早来历。冬至日与夏至日,其冰火两重天的气温,对先人的生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这两个节日的地位尤显重要。他们知道,当太阳离开最南端,开始向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暖,万物陆续复苏。同理,当太阳离开北端向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冷,草木陆续凋零。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热量要来得少,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表述“冬至”的词汇,在古代还有如“至日”、“长至”、“短至”、“长日”、“日南至”等说法。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处于南回归线,“日南至”不难理解;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这也就是《礼记·月令》所言“是月也,日短至”。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又称“日长至”是也。“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黑夜,这个印象再深刻不过了。在唐时,这一夜叫“除夜”,在宋时叫“冬住”。太阳直射点运动2.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眼里的“冬至”,也是“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的同义语。这句话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即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行南至。因为北半球所受的太阳光辐射量,处于最低值,此即“阴极之至”。而太阳在抵达南回归线后即时“返航”,这也是北半球“阳气”得到加强的开始。这就不仅仅是冬至,而是“三至”。古人对此称“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影)极长”。全年季候中,冬至因为具备“阳气始至”这个特殊特点,因此有“阳气始生”一说,也因此被认为是万物开始萌动的日子。杜甫有诗称“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习俗中的冬至据宋《文昌杂录》,在那个时代,元日、寒食、冬至,可以享受休假七日的待遇,为一年中休假最多的三个节日。可见先人对此节俗的重视程度。为什么北方在过冬至节以吃馄饨为主,而南方则吃汤圆?为什么“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为什么“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为何什么有“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的说法?1.北方冬至吃饺子传说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仲景发明的。严冬到来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因为耳朵露在外面,很多人的耳朵冻伤了。于是仲景调配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把药和肉、韭菜等拌在一起,包在面粉做成的皮里,煮熟后送给病人食用。久而久之,这种名为“捏冻耳朵”的药品,成了人们在冬至这天一定要吃的食品。2.南方冬至吃汤圆温州冬至的习俗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在温州,冬至也叫“冬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同食汤圆或麻糍。冬至日里“作粉圆”、“粉糯米为丸”的习俗早在宋代的《乐清志》、《瑞安志》有记载。清光绪《永嘉县志》亦有。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可见冬至制作汤圆的历史非常悠久了。民间称,在这一天吃了汤圆之后,就算长了一岁。这是为什么呢?3.吃了“冬至圆”为何长一岁?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朝以现在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商朝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朝则同样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周朝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小,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了。但是,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吃了汤圆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冬至阳生春又来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指那四个节气吗?是二十四节气歌里面的秋天节气的一句:秋处露秋寒霜降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从节气演变为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传统的节俗活动五彩缤纷,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灵魂崇拜第三,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2、岁时节日的发展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总的来说,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1、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春节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的节令食品是元宵(汤圆),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旧时,正月十五还有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前者意在祛除疾病,后三项则是祈望蚕叶丰收。清明节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时至今日,拜月的观念与礼数虽已淡化,但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却依然是最惹人情思的传统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又因重阳节有接出嫁女儿归宁的风俗,故又称“女儿节”。2、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3、关于现代节日现代节日,是指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节日。因为,大多数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它们丰富着我国民族的节日文化,并以新的内容、新的风采对传统节日的节俗活动给予积极的影响。正因为节日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近些年来,有不少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观光等活动,也往往借助“节日”这种为人所熟悉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诸如“购物节”、“时装节”、“美食节”、“书法节”、“烟花节”、“啤酒节等等。这是在当前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思考题1、谈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2、你如何看待现代新节日?
本文标题:《话说温州》-节令风俗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2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