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笔记整理
1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目录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1引论..................................................................................................................................................2第一讲我们为何需要用经济学来解读中国?.............................................................................4第二讲如何用经济学思考问题.....................................................................................................5第三讲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6第四讲转型中的社会冲突与制度改进.........................................................................................8第五讲中国当前的社会成本问题...............................................................................................11第六讲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14第七讲中国农业组织变迁...........................................................................................................18第八讲农村需要组织创新...........................................................................................................19第九讲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22第十讲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得与失.......................................................................................25第new讲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布局......................................................................................282引论对幸福的理解:1.静态: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产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感受;2.动态:不满足的欲望带来创新的动力正外部性:个人行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负外部性:一个人释放的由社会承担的成本自己福利水平提高的意义:1.正外部性:救济,激励;2.负外部性:嫉妒,仇富(如何解决?完善立法与公共保障)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学观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理性人,这种价值观缺乏利益与成本的比较,因此,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对失败与成功的辨证看法零和博弈:个人行为收益与社会成本互为相反数,于整体而言是无效的。今日事今日毕:边际成本递增劳动存在的合理性:自我生存条件;基本生存状态;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正外部性好的制度:稳定社会状态,改善大多数人的预期(恶性循环:预期不满导致社会风气不良,从而人人惶惶之,导致更多人预期不满)机制设计体现了选择的重要性,在多种可选择样本中作出正确选择。例如:节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费,有一个合成谬误:每个人都做出了理性而正确的决定,但都合成之后,却成为了谬误。正确做法:第一天高收费,适当分流经济学不关注具体化的绝对量,只关注相对量不合作博弈将导致稀缺和短缺:短缺比如由制度造成,制度的无效性导致制度性短缺。深化改革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一要从国情出发,二要解决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机制设计中的错误。由电子商务引发的思考:勒沙特列埃原理:2NO2=N2O4(由压力转化)房地产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王建林与马云的关系:房价决定低价,房地产价格越高推动3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房价。诱导创新:外部因素引发创新——倒逼机制【主要内容】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结构、微观行为、制度1.总量:宏观主体: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利率(价格),财政,汇率(价格),累进式收入调节税;.微观主体:包括个体(包括企业与个人)与市场(以充分竞争来均衡价格或由寡头垄断,合谋定价),在市场下,卖方是品质信息占有者(以食品、药品等信任品为典型)2.结构:要素与要素的竞争合作关系和合理组合形成结构效应,专业化与分工。3.微观行为:人的外部性(正能量,负能量,不为0)个量与结构、总量的关系,党内腐败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国家竞争力——企业实力;国家软实力——国民素质。微观行为不善会导致结构不善4.制度: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利益偏好做出的秩序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司法独立迈进一大步(以前同级监督,现在中央派出监督下级)合约,合同选择、决策、效率与均衡:1.多种选择,一个决策:衣服与发型的搭配优化审美结构;从谈恋爱的N个人中选择一个人结婚,因此,决策是选择的结果。2.决策的有效性取决于选择的多样性3.短缺均衡是一种低水平均衡:例如赤脚医生作为缺医少药、贫困条件下的公共卫生制度,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均衡合作的有效性:从“耕者有其田”到共济合作;嫉妒的产生来源于分工的不合理;制度设计的目标是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制度的设计是要考虑到包容人的自利性以及排除损人性。“偷懒”的经济学释义:“人民公社”何以无效;土地承包制下的生产函数与农户行为;农户的双重不确定性与有效组织;管理的意义:防止不满情绪损害效率;管理的要点:优化激励机制设计(金钱、休假、升迁等手段),防止群体机会主义。流动性的“农民工社会”:从peasant(阶层、社会身份)到farmer(职业、社会分工)的转型体现了两种社会(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烙印;针对流动群体的公共服务的配置是深化改革的重点;4重工业主导型发展道路与国家托拉斯体制的选择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委托代理权:让经理人对委托人负责产权定分的意义中国两层次市场化之路无限责任的政府及今后的走向规则与秩序:社会成本问题的经济伦理学分析经济和谐的微观基础基本公共品配置的福利效应第一讲我们为何需要用经济学来解读中国?【讨论一】人类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有效是指,1.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以资源生资源;2.实现两方面的均衡:动态均衡,级可持续发展;一般均衡:实现整体性优化。无效是指,1.收入差距导致极端的贫富分化,导致内需不足,需要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2.低水平的均衡)经济学的终极使命: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稀缺,因此必须有效配置谁都需要资源,因此必须合理配置中国是资源严重稀缺的人口大国,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更显重要。存在的问题:歧视性定价(代际优化配置均衡);以不可复原的资源的严重消耗换取短期经济的高速增长;违约成本低,相当于鼓励犯罪。“值不值得”——考虑成本(货币,时间,负效用:影响心情)信息不对称分布,非合作博弈——看谁的信息占优约束有三层次:1、道德约束2、伦理约束3、法律约束富而不贵地消费,非理性消费(土豪:在获利的同时必须担当来自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司法成本)5【讨论二】人有自利倾向,中国人也不例外。自利未必有害,损人而利己才真正有害。经济学希望以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达到两种状态:给善行者以最大化收益;给恶行者以最大化成本。于是经济学研究机制的有效设计、福利分配、成本担当、中国当下的市场乱象……Eg:以机制设计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比如结构性失业经济学上的收入不单指货币,还有声誉,闲暇。声誉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信用可以简化人际关系。闲暇的作用十分重要:收入系统中可以弥补货币的损失。商业伦理的基本信条:1.人可自利,不可损人利己(负外部性,零和游戏无效);2.企业必须盈利,否则资源配置无效;3.企业要追求长期发展(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伪劣品的泛滥,长期发展对企业产生信用约束)【讨论三】人追求快乐,中国人也不例外经济学如何满足人的快乐?财富愈多愈快乐吗?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得与失第二讲如何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经济学如何满足人的快乐?快乐:相对感觉;偏好;受教育水平;习惯;家庭;生存状态;刹那感受最优帕累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最优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化的前提下,使某个人境况变好;社会对个人进行货币补偿,个人对社会创造价值贡献选择:利己耘人、利己不损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马克思说:有限的实践无法解释的事,交给实践来解决各自道路、制度、理论选择多样性——国情不同,国家个性化特征(中国特色)佛说:“慎独”内心的良知。6第三讲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大历史观:1.历史永远不会重复,但是会有惊人的相似,许多生产生活的内容以类似方式表现;2.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由局部看全局、由阶段性事实看历史过程一、转型1.以前的事情对我们现在造成多大的困难与影响?a.生产产品、生产方式反映社会,生产工具影响人际交往方式e.g.在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下,技术进步空间小,融入市场的资本空间小,于是形成了静态社会以及超稳定社会e.g.动车组事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需要什么交通工具?第一次转型: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背景:1.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2.兴洋务,图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3.失败是制度性的,不是战术性的:伦理治国,儒学一家独大;以资本逻辑维系的商业文明。制度必须变革,开放与改制是互补的实现救亡图存的必要条件,否则,单一的开放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于是便有康梁变法。4.西潮东渐,儒学还能治国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艰难的过渡与选择民国政府三大使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制度构建、工业化、文化建设第二次转型:1949--1978: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背景1:民国政府留下的经济残局:国有资产名存实亡、重工业缺位、民生凋敝背景2: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经济领域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7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1949面临的两大难题:重工业底子薄(武装产业的基础,制度制定的框架)、土地权的划分(民生趋于稳定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逻辑:重工业→轻加工工业→民生当时的状况:资本严重不足,自我积累匮乏发展方法:1.优化设计,与农业之间做好利益切割,牺牲农民阶层的利益(工农业产品比价剪刀差)2.实行三大改造实现资本的原始积
本文标题: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3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