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目次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二)战略方针(三)战略举措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该项研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经济建设规划院、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承担总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在省级有关部门和环杭州湾六市的积极配合下,总报告起草小组于2003年8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总报告。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1、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环杭州湾地区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有利于环杭州湾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好地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更为环杭州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2、从国内背景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环杭州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国内消费需求将面临新的扩张,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结构将有新的升级优化,同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带来装备工业的发展高潮,为环杭州湾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3、从长三角背景看,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环杭州湾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上海以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经济枢纽城市地位日益突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充分利用上海要素市场、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与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优势,与之形成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分工格局,对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功能和区域国际竞争力至为关键。(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1、五大比较优势--地理位置毗邻上海。环杭州湾地区近沪临苏,通江达海,区域内内外交通发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本地区融入大上海经济圈。--经济基础比较厚实且富有特色。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民营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初步专业化经济优势,正处于加速集聚、提升发展阶段,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港口和滩涂资源得天独厚。环杭州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航道资源,拥有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等深水港口群。环杭州湾地区又是我省滩涂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后备资源达到100万亩左右,为环杭州湾两岸的大型开发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环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基础。--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富集。环杭州湾地区拥有以浙江大学为旗舰的40多所高校组成的人才舰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高素质人才,原有的国有经济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也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浙江省高素质人才的富集地区,其中企业家资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也具有优势。2、三个主要问题--对外开放尤其是引进外资相对滞后。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出口923.4亿美元,而环杭州湾地区的外贸出口仅为232.4亿美元;环杭州湾地区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6.9%,仅及苏州一个市的62.5%。--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环杭州湾地区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行政区划分割仍然比较严重。环杭州湾地区区域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整个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1、在浙江省的定位--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大力提升工业化,加快信息化,推进城市化,深化市场化,走向国际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区。--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前沿区充分发挥与上海地缘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全方位接轨上海,融进大上海经济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充分借助上海的国际商务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竞争,成为浙江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领头羊。--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奠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的地位。--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集聚区进一步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突破区域特色经济封闭性发展壁垒,实现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嫁接。充分利用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促进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的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继续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进而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2、在长三角的定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与铁路等交通接轨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契机,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合理分工、城市功能互补发展,明确城市群中有利的分工定位,与核心城市上海及北翼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挥重要的城市功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与上海共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的契机,加快宁波、舟山港域一体化进程,尽快把宁波、舟山两港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基地,嘉兴港则要强化仓储保税、集装箱分拨中心等与洋山港配套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与沪、苏共同构建长江三角洲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好,风景名胜多和历史文化积淀厚的有利条件,营造适宜的游憩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的核心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的资源与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经营手段,大力发挥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力争成为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环杭州湾地区发展阶段性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700亿美元以上。---基本完成工业化。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0: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环杭州湾产业带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立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主要城市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国际化、网络化、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安全稳定可靠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和能源供应设施网络。--城市群功能显著提高。杭州和宁波两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对产业带的城市功能支撑基本形成。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形成国内一流的科技教育文化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0%;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00人;城乡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覆盖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防洪、御潮、抗旱和供水能力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清洁能源达到相当比重;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最低社会基本保障率达到100%;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二)战略方针--坚持一体化发展。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积极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环杭州湾地区的国际化进程;要加速接轨上海,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要在环杭州湾地区率先实施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与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系统和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跨越式发展。要按照中央关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总量、效益的新跨越,推进发展环境的新跨越,推进城市化的新跨越。--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把资源的集约开发与永续利用作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三)战略举措1、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平台,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杭州湾区域战略品牌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平台,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要顺应经济全球
本文标题: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