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1第七章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科技革命两重性。当代环境和环境问题。人类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可持续发展战略。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原理。3.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4.STS: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一、现代科技革命的两重性01:40(一)科技革命与社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重性。我们先来了解它与社会的关系。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科学观思想,是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本质的最重要观点,也是现代科学观的主要观点之一。现代科学观不再把科学看成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的学术活动和文化现象,而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和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交互、相互影响的社会组成因素,因此,科学技术应与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同等的社会影响价值。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几乎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随着规模与研究对象的扩展,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社会科学化,科学社会化正是当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最确切写照,反映了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发展趋势。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应包括科学在内,因为,科学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发明是技术发明和生产方法改进的基础。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技能时,当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时,它们就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论断,2已经被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并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高科技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不再是乘积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也越来越短,19世纪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20世纪中,雷达从发明到应用只用了15年;电视用了12年;核反应堆用了4年;最短的是激光器仅用了1年时间。现代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能的应用和远距离能量传输的实现,使工业发展摆脱地区条件限制,人对自然的支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石油登上世界能源舞台,创造空前灿烂的物质文明,世界经济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的体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的智力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最大的的特点是解放人的智力。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主要表现为:①科技成3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使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革。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另外,劳动力结构在变化,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迅速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急速上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极大地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将计算机广泛用于生产管理上,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企业决策和开发性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以20世纪为例,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70年代上升到50%;到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上升到60%—80%。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信息技术革命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它将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人类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变革,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17:18(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工业生产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极大程度地发展了工业生产,也使工业生产成为环境变迁的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是环境污染主要发生源。矿物燃料燃烧过程4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CO2、CO、SO2、NO、NO2、粉尘、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它们大多是大气污染物。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当代环境问题,都与此有关。工业生产工艺过程人们为了追求获取利润,将不完善的生产工艺、落后的设备仓促上马,包括运输和包装的缺陷,甚至工业产品本身问题,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化工工业迅速崛起,给地球环境增添了无数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的迁移、转化,又以各种形态存在或移动着,有还会变成毒性更大的物质,对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2、农业生产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场所,那里有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等必要条件。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固、液、汽三种物质形态共存物质体系,正常结构是由岩石、无机物和微细团粒和有机质组成的。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化肥使用过量大量的使用化肥,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全世界约有50%的增产粮食是施用化肥取得的。但是,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地,土壤中的有机质会不断减少,土壤也会变得越来越贫瘠,而多余的化肥随雨水流入江河、湖泊,使附近水体受到污染。滥用农药农药是人们战胜虫害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不停地开发新的杀虫剂和化学药品。农药化学性质稳定性,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过多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富集到植物和水生生物体内,最后被人们摄入,在人体内逐渐引起病变,例如,一些有机氯农药进入人体,急性中毒会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慢性中毒对人的肝、肾等器官损害。有一些农药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3、城市污水和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包括粪便水)中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大量的污水进入水体,水中的溶解氧会减少或耗尽,引起水体的污染。当水中溶解氧浓度低4mg/L时,水中的鱼虾就难以生存。严重缺氧的水体会腐败变质、发黑变臭,急剧恶化。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合成洗涤剂,富含磷元素,它与氮、钾等营养元素,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如“赤潮”、“水华”等现象。5固体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是许多大城市关注的问题。许多城市固体废弃物含有有毒的重金属如汞、铅、镉、铬等,它们在环境中残留时间较长,环境一旦受到重金属污染,较难清除和恢复原状。城市固体废弃物弃置在公共场所和水道中未收集的垃圾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来源之一,也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另外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地蔓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已超过亿吨,其中1/3以上成了废弃物。世界每年约有3~4千万吨的塑料废弃物覆盖在地球的表面。据我国近几年的统计,塑料废弃物就达200万吨之多,而且,还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这些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既不容易分解,又不能腐烂消灭,即使埋在地下1~2百年也不会自己分解,它的存在会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造成庄稼减产。4、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船舶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享受到交通的便利,但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一个源头。机动车尾气排放大城市汽车数量的激增,已经成为城市大气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和粉尘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城市大气质量。机动车运行的噪声噪声是环境中不协调的声音,也是人们不需要的各种声音的总称。机动车运行的噪声。噪声不仅令人烦恼,干扰睡眠等,而且,还会导致人的听力损伤,诱发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脏病、消化不良和胃溃疡等疾病。强噪音对人体有伤害。国际上,对各类住宅白天噪声标准定为:市区42分贝;郊区38分贝。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下,据对32个城市的监测,交通干线两侧的区域环境噪声水平超过70分贝的城市多达20个,居民文教区的噪声超标率达97%。32:10二、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32:45(一)当代环境热点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6环境公害事件在20世纪中,最著名的公害事件有12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1);(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5);(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10.26);(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8.12.5);(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55);(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8)日本九州米糠油事件(1968.3);(9)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1984.12.13);(10)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4.26);(11)瑞士桑多兹化工厂失火事件(1986.11.1);(12)圭亚那杀虫药中毒事件(1986)。当前环境热点问题(1)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具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由于它们在地球上空过多聚集,能阻止地表辐射热的散失,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一些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大量增加,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3ºC~0.6ºC。科学家告诫人们:如若全球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限制,地表温度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由此造成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气候带发生移动,地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另有一些专家们也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多数专家认为,对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和产生的后果,全人类有必要加以严重关切。(2)酸雨。在正常情况下,因为降水中溶有CO2,故略显酸性,但其pH值应
本文标题: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