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规制经济学规制理论经济管制的三种理论•经济管制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谁从管制中得益,谁因管制而受损,管制会采取什么形式以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从发展的顺序来看,有三理论。•公共利益理论,最近被称为“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NormativeAnalysisAsaPositiveTheory,NPT)。•俘获理论(CaptureTheory,CT)•管制的经济理论(EconomicTheoryofRegulation,ET)一、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该理论认为,管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产业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基本假设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受约束的竞争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尤其是在自然垄断和负外部性条件下,政府必须干预。•如自然垄断产业,存在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矛盾。•生产效率要求一家企业生产,而独家生产其价格必远高于成本,不能保证分配效率。•对NPT存在争议。1、它不是一个很完全的理论。它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管制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因为潜在的净社会福利收益产生公众的管制需求。但忽略了立法机构和管制执行机构、利益相关者对管制的影响。2、缺少足够的实证证据来证明。管制并不与外部经济性、外部非经济性以及垄断性市场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如出租车行业)3、存在某些厂商主动要求管制的情况,如AT&T支持FCC的管制。4、管制并不总是能够约束厂商的价格行为。•NPT的重构•鉴于相冲突的证据,NPT被重新构成。这个重构后的NPT认为管制原本是用来纠正市场失灵的,却被管制机构误用了。•但重构后的假设仍不令人满意。•原因:第一,只陈述了一个假设而不是从模型中总结出来的假设。•即,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管制结构会误用;•第二,重构的假说与被管制行业并不是明显的市场失灵的行业、以及企业常常支持管制的证据仍然不一致。二、俘获理论•俘获理论(斯蒂格勒)•本来以管制产业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管制机构最后被该产业所俘获。这意味着管制促进了产业利润而非社会利润。•管制的供给是应行业的管制需求,管制机构变成行业控制。•这就是规制的亲生产者理论,例如亲生产者剩余理论。•如,货车运输业和出租车行业,管制支持在成本以上定价和阻止进入防止租金散失。•研究发现,一个产业可以从国家得到4种好处:•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的进入;影响竞争对手的替代性产品和互补性产品的生产;固定价格。•因为俘获理论与管制历史更一致,因此它比NPT更引人注目。但同样受批评。•原因: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解释行业是如何控制管制的。•似乎大多数规制由以上两种理论(亲社会福利动机和亲生产者理论)结合起来推动。三、管制的经济理论•在NPT和CT以后的管制研究者发现,管制不但与市场失灵不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也并不是明显表现为倾向于行业和厂商的,相反,现实中厂商所在的行业和消费者等不同的利益群体都通过管制提高了自己的福利。•现实需要一种更有解释力的管制理论对此做出说明。•这一理论必须能解释所观察到的,为什么以下行业曾经管制、又废除管制。如,铁路、电信、运输、航空、天然气等。•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Approach);•Stigler/Peltzman模型;•Becker模型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Approach)•管制理论的重大突破表现在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施蒂格勒《经济管制理论》。•它接近了问题:为什么有管制?•与NPT和CT相比,施蒂格勒提出了一系列假设,作为此假设的逻辑延伸,预测了哪些行业将被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形式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Approach)•施蒂格勒分析的首要前提是:政府的基础资源是:强制权。•一个利益集团可以说服政府使用强制权为他们谋利。•第二个前提: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可通过选择行为以谋求最大效用。•两假设导致管制的供给是应利益集团争取收益最大化要求这一假说。•管制只是途径,通过它,利益集团可以游说政府使用强制权来提高集团利益。•只能在两种对立的理论间选择:要么是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要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斯蒂格勒――佩尔斯曼公式有三个关键要素:•(1)管制立法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他认为决定管制形式的核心因素是管制对社会成员间的财富转移方式。•(2)立法者的行为受连任动机限制,会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3)利益集团用政治支持来换取立法上的倾斜,并根据自己的收益来决定提供多大的政治支持。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一般性的结论:管制倾向于拥有明显偏好的小利益集团,却牺牲偏好不明朗的大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规模越小,搭便车的影响就越弱。•解释了为什么管制总是使生产商受益。•例:美国花生计划。•对被管制行业类型的预测:•假设:立法者总是选择使他们能获得最大政治支持的政策。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分析:•M(p,π)为政治支持方程,P为进入价格,π为产业利润.•π(P)是利润函数,•Mi为立法者政治支持的无差异曲线.•M3M2M1•分析结论:立法者的最优价格是p*,是在利润等于π(p)这一约束条件下实现的最大政治支持,•p*是介于Pc(利润为零时的价格)和pm(行业垄断时实现最高利润的价格)之间的。•立法者不会定出一个可以使行业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即p*≠pm。因为在Pc和pm两种极端情况下,行业会倾向于获取管制干预。•因此,经济管制行业一般为相对竞争行业或者相对垄断行业,而管制价格一般介于零利润价格和垄断价格之间。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贝克尔(Becker)模型:•斯蒂格勒和佩尔斯曼的模型是建立在立法者选择能使自己获取最大政治支持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加里·贝克尔的模型则侧重于分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他假定“政治家、党派和选民传递着集团压力”,集团压力可以弱化管制者的作用,使得管制总是利于较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贝克尔在模型中假定有两个利益集团1和2,对管制者的总影响力是既定的,因此,集团1会根据集团2施加的影响力p2来决定自己应该施加的影响力p1大小。贝克尔(Becker)模型:•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集团的人数和他们使用的资源数量。•如果p1p2说明集团1影响力较大,这种较大的影响力会转化为集团1的更多利益;•同样,若p2p1则说明集团2的影响力较大,集团2也会因此从管制中获取较大的利益。•贝克尔给出了集团1向集团2转移的福利T和影响力的函数。T=I(p1,p2)。•其中,I(p1,p2)被称作“影响力-收益函数”。其中I为集团1的收益,该收益随p1的增加或p2的降低而增加。贝克尔(Becker)模型:•贝克尔的分析中存在一个隐含假定:即管制导致的集团间福利转移会存在福利损失。•如果要有T福利转移到集团1,那么集团2的福利要减少到(1+x)T,且x≥0,其中xT就是因为管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其模型分析如下,集团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施加自己的影响力,由于影响力的增加是有成本的,因此最佳影响力的选择是在成本收益的比较下进行的。•假设φ1(p2)是集团1的最佳反应函数,φ2(p1)是集团2的最佳反应函数;即每个集团都是根据另一集团的影响力大小来决定自己的影响力的。由此,若把收入成本综合考虑,在给定一个集团的影响力时就可以求出另一集团的最佳影响力。下图给出了集团最佳影响力的“政治均衡”:贝克尔(Becker)模型:下图给出了集团最佳影响力的“政治均衡”:•政治均衡并不是帕累托最优,双方可以通过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的影响力水平。•如果我们以图中(p*1,P*2)点作为初始的政治均衡点。•(p01,P02)为新的政治均衡•如果我们以图中(p*1,P*2)点作为初始的政治均衡点。•在该点上,集团1选择了p*1水平的影响力,而集团2选择了P*2水平的影响力。•这表明集团1由于一个较大的影响力从管制者那里获取了较多的利益,•由于管制会造成福利损失,此时集团2遭受的福利损失是一个比集团1获得的转移福利T更大的福利损失,即(1+x)T。•这会刺激集团2选择一个更大的影响力,以减少福利损失。•因此,集团2不会选择P*2水平的影响力,而是选择P`2水平的影响力。这会导致集团1的最佳反映函数线φ1(p2)移动到φ01(p2),当集团2的影响力为P`2时,意味着集团2以较大的投入获取了政治支持,•但此时由于集团1得到的转移福利减少了,所以集团1缺乏动力去投入更过资源来提高管制,因此会选择一个较低的影响力,反映在最佳反映函数线上就表现为φ2(p1)向φ02(p1)的移动,以此来回应管制变化造成的边际损失的增加。•这样新的政治均衡(p01,P02)得以形成。该点表示,此时集团2增加了影响力,集团1减少了影响力。因此从集团2向集团1转移的福利也减少了,因为此时I(p01,P02)I(P*1,P*2).•贝克尔模型的分析结论如下:•当两个集团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影响力水平时,就实现了一个政治均衡。•政治均衡点是两条最佳反映函数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两个集团同时向管制者施加了自己的最佳影响力。•利于提高和增加福利的管制政策更容易被接受。•显然贝克尔的模型为市场失灵需要管制(NPT)的情形提供了说明,这一点是对斯蒂格勒和佩尔斯曼模型的改进。贝克尔(Becker)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和贝克尔模型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1)管制的设计对管制偏好较强的小企业有利,而以牺牲管制偏好较弱的大集团利益为代价。且多数情况下,由于消费者无法有效组织,管制是有利于厂商的。•(2)管制政策不是根据行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制定的,通常管制价格会低于垄断价格,以谋求消费者的政治支持。(3)管制通常发生在相对竞争或者相对垄断的行业,会对利益群体的福利产生影响。•(4)市场失灵的存在是管制出现的重要理由,因为管制者的政治支持不可能离开消费者。对ET的结论和批评•对ET理论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利益集团会直接影响管制政策”这一假定的。•批评者指出:如果利益集团要控制管制政策,那么•(1)利益集团必须有能力控制选举结果。•(2)利益集团对立法者的政治支持是其连任的决定因素。•(3)管制者必须受立法者控制。但这些在管制过程中都是无法保证的。因为,立法者不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而且管制者也不是立法者的傀儡。立法者和管制者都很难被控制。•第二个批评主要针对ET理论对司法部门在管制中作用的忽视。•实践表明,法院在管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ET的结论和批评•规制具有帮助对其有强烈偏好的相对较小利益集团牟利的趋势。•亲生产者趋势受到消费者集团的约束意味着价格低于垄断水平。•规制最有可能发生在竞争或垄断产业,这些行业有强烈的动机去游说实行规制。•市场失灵使得规制更有可能存在,因为一些利益集团遭受巨大的损失。经济规制理论的结论•传统服务成本规制的弊端:•缺乏对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它是一个低能的激励合约。•服务成本规制通常采用听证会制度,它需要规范的行政程序和充分的信息集,还要经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确定,其行政成本较高。•在传统服务成本规制方式下,规制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事业法和相关行政命令来实现的。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具有完备性,因此,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必然要赋予执行主体一定的自由量裁权。•传统的服务成本规制还可能由于规制时滞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损失。激励性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表现为规制机构知道的有关被规制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少于企业所知道的相应信息。•传统规制理论没有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把政府规制部门看成是万能的,也就没有设计出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制方法,从而造成规制效率低下。•激励性规制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假设前提,把规制问题看做是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合同,以提高规制效率。•激励性规制理论是在保持原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给予受规制企业以提高内部效率的刺激,即给予企业以竞争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激励性规制理论内容包括:•特许投标制理论•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价格上限规制理论•社会契约制度理论四、激励性规制理论•特许投标制理论:•基本观点:在政府规制中引进竞争机
本文标题:规制经济学规制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7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