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
20.古代诗歌五首唐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年少任侠:21岁离家,游太学。“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落第。•青年参政:24岁中进士,直陈政事,官左拾遗。放逐。•壮岁从军:28岁,随乔知之出征西北平乱,官右拾遗(35岁)—被武三思以“坐缘逆党”构陷入狱—狱中请缨—随武攸宜再征契丹—”乞分麾下以前驱“—贬为军曹•中年遇害:“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解职归里,居丧期间,被害死狱中。二、文学贡献•文学理论:标举“风骨”,倡导“兴寄”。即内容充实健康,风格刚健遒劲的文学。•诗文革新理论的代表作《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诗美标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整体感知赏析一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新课·讲解赏析二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舜,而运不合于尧舜。新课讲解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2.“独”有什么作用?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问题探究1.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2.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3.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4.本诗描绘诗人登楼眺望,所看到的广阔无垠的辽阔景象。课堂小结主旨本诗通过书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凭古吊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之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杜甫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课堂·导入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作者简介20-35岁:读书、壮游48-59岁:漂泊西南44-48岁:陷贼与为官35-44岁:长安求职作者简介泰山(Mount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知识链接知识链接知识链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五言律诗)整体感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突出了其雄伟宏阔的气势,“青未了”表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深远,青翠苍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写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开,形成了昏晓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望岳【唐】杜甫整体感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凝望所见,实景。诗人抓住“生曾云”“入归鸟”两个景物细节,表现了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其中蕴涵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怀,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整体感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新课讲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新课讲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新课讲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主旨【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作者简介古诗译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新课讲解古诗译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奠定了全诗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并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畏”表明诗人不怕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中的保守势力。)新课讲解1.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问题探究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是指什么?“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问题探究《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课文小结主旨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南宋.陆游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有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能诗、能词、能散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计9300多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有《陆放翁全集》传世。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莫:不要。•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浑,浑浊。•足鸡豚:借指饭菜。足,足够、充足。豚,小猪,泛指猪。•重:重叠,重复。•复:繁复,重复。•疑:怀疑。•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显得暗淡;花色鲜艳,显得明亮。暗,(柳色)深绿。明,(花光)红艳。•箫鼓追随春社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萧鼓声中来来往往。追随,跟随。指箫鼓声你追我赶,此起彼伏。•衣冠:指衣和冠,这里指衣着、穿戴。•古风: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厚的气度。•若许:如果允许。•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乘,趁着。•无时:无一定时间,既随时。•叩门:敲门。1.这首诗一、二两句写什么?答: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2.这首诗三、四两句写什么?答: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作为成语流传又有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答:写诗人希望月夜随时到农家作客。由于诗人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3.这首诗五、六两句写什么?4.这首诗七、八两句写什么?答:写乡村民俗古朴。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衣帽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策鼓中未来往往。淳朴、热情而好客。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山西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充满希望,也会绝处逢生。主旨总结本诗紧扣“游”字来写,反映的是乡间生活,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叙述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应作怎样的理解?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涵着希望。在遇到挫折,身处逆境时,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这首七言律诗描写身边的田园风光,农村习俗,写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特别是三、四两句,不仅描写村庄的自然景物,而且富有生活哲理。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作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行文独具风格,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按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在归途中作者看到路边的落花,已到老年的他,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社会,于是写下了本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整体感知浩荡离愁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7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