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言语行为三种主要的句法结构:1.陈述句:表示信息陈述或断言功能的句子。A“我昨天回家了。”2.疑问句:表示疑问功能的句子。B“你不想参加论文答辩吗?”3.祈使句: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句子。C“把东西搬进来!”1.问:昨天陈老师来找过我吗?答:我昨天回家了。2.问:老师,我想过几天交论文。答:你不想参加论文答辩吗?你能把窗子关一下吗?你能把声音关小一点儿吗?——请求我保证星期五之前交论文。——许诺那个院子里有一条很凶的狗。——警告我劝你还是把心胸放宽一点儿。别以为你干得很巧妙,我早就认清你是什么人了。我提醒你,你这么下去很危险。方英达说:“我警告你,如果你在第三阶段不用尽全力,我要处分你。”晚饭时,母亲突然说:“我宣布,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习认字了。”我和父亲都吃了一惊,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就是人类行为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世界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其中有一种事件具有如下的构成:一个发话者处于某种意图构建和发出了一段口头或书面语的话语,另有一个或一些受话者接受并理解了这一话语,从而作出与发话者意图一致或不一致的反应,这样的事件就是一个言语行为。——刘大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1.实施言语行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为恰当的行为。2.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借助一定的(施为)动词,比如“警告、请求、劝告、打赌、道歉、提醒、保证、宣布”等。3.言语行为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实施,这类话语称为间接言语行为,4.言语行为可能对听话人产生一定影响或后果,也就是说,特定语境中言语行为具有语用取效功能。奥斯汀(Austin)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后继者是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从1952年开始,奥斯汀在牛津讲授题为“言与行”(WordsandDeeds)的课程。1955年,他被邀到哈佛作讲座,把讲稿题目改成了“怎样用词做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1969年,塞尔以其1959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言语行为——一篇语言哲学论文》一书。从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了该理论的正式名称。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1、“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言有所述是有的话语来描写或陈述某一客观存在的事态或事实,有或真或假的意义区别。奥巴马宣布本·拉登已被击毙。“王老师”说2011年5月11日台湾要发生大地震。雅安地震了。我们明天就考《语用学》了,我给你们每人打100分。言有所为是指用话语来实施某个行为,没有所谓真假意义的区别,但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因为它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Austin用了四个著名的话语来说明“言有所为”这类话语:(1)“Ido.”(用于结婚仪式过程中)(2)”InametheshipElizabeth.”(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3)“Igiveandbequeathmywatchtomybrother.”(用于遗嘱中)(4)”Ibetyousixpenceitwillraintomorrow.”(用于打赌)日常生活中的言有所为:1.我答应……2.我保证……3.我同意……4.我建议……5.我警告……6.我请求……7.我对……感到抱歉。奥斯汀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必须满足三个“恰当条件”:第一、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第二、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第三、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奥斯汀把“有所为之言”的句子叫做施为句,施为句的功能就是“以言行事”。2、施为句施为句主要有两种: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显性施为句直接表明言有所为,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带有施为动词,如“打赌、许诺、保证、警告、提醒、道歉、建议、任命、宣布”等,用“I+VP”的句法形式。特征:(1)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2)动词为施为动词;(3)时态为一般现在时;(4)语句形式是主动态陈述句。(5)说话过程意味着实施一个非语言的行为,如“警告”“请求”等。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如你能把门关上吗?关上门,好吗?把门关上。门。这些话语都实施了一个请求听话人关门的行为,句中所使用语言手段包括语气、语调等。除了语言手段外,更为重要的应该说是“语境”,“语境”有助于判断某一话语的特定作用“他的孩子都是秃顶,但是他没有孩子。”“那只猫在毯子上,但我不相信是它。”“所有的客人都是法国人,但有些不是。”言有所述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言有所为,即实施“陈述”这一行为。3、言语行为三分说(1)以言叙事行为(2)以言施事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字面意义——说话人意图——领会意图、实施某种行为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P158):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行为型阐述型Searle对Austin的言语行为分类提出了如下批评:1)混淆了施为动词和言语行为,将二者等同起来,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其实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2)各种类别之间出现交叉重叠现象;3)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一致分类标准。(主要缺陷)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1、Searle对言语行为的认识讲话是按照使用语言成分的规则施行着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2、Searle对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区分命题内容——①人或物,②人或物的动作行为1)WillJohnleavetheroom?2)Johnwillleavetheroom.3)John,leavetheroom.4)WouldthatJohnlefttheroom?5)IfJohnwillleavetheroom,Iwillleavealso.这五句有相同的命题内容:人:John动作:John′sleavingtheroomSearle主张把言语行为分为四大类:A、发话行为:说出单词和句子的行为,B、命题行为:指通过所指词语和谓词所实施的“谈及”和“谈述”这两种行为。C、施事行为:即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D、陈述行为:即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行为。3、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言语行为的两大类规则:1制约性规则(调节性规则)对已存行为或活动实施制约:礼仪规则、交通规则2构成性规则能创立或规定新的行为形式并对它们实施制约:游戏规则、打牌规则、球类规则以言行事要遵守的是构成性规则。如“命令”和“请求”。Searle为实施“许诺”制定了9个条件:条件1存在正常的语言输入或输出的条件条件2说话人通过所说的话X表达一个命题P条件3在表达命题P时,说话人S表述了他将要实施某一行为A条件4听话人H希望说话人S实施而不是不实施行为A,并且说话人S相信听话人H希望他实施而不是不实施行为A条件5S和H都不认为在事件的正常过程中S会实施行为A条件6S打算实施行为A条件7S认为他说出的话语X就意味着他有义务实施行为A条件8S的意图是要H认识到说出话语X就使S承担起实施行为A的义务,S想使H通过认可S的上述意图而认识到S承担起实施行为A的义务,S想使H通过话语X的意义认可S的上述意图。条件9当条件1——8都具备时,S和H所使用的语言的语义规则使得话语X说出来既正确又真诚。塞尔进一步把“许诺”这几个条件归纳为四类条件:1、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言及一个他自己将要去做的动作2、准备条件——说话人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情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他经常所做的3、诚意条件——说话人意欲做这一动作4、根本条件——说话人承担起做某一件事情的义务塞尔制定了相对应的必须遵守的规则:1、命题内容规则——命题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比句子大的语段中,这一命题言及说话人将要实施的行为。2、准备规则——A听话人愿意说话人实施某一行为,而不是不愿意他去实施这一行为,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愿意他去实施这一行为。B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说话人通常不实施这一行为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实施某行为4、根本条件——说话人承担起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请求”行为: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听话人将要实施的行为。2、准备规则——A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B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听话人通常不实施这一行为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听话人实施这一行为4、本质规则——说话人设法使听话人去实施某一行为“命令”行为: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要听话人将要实施的行为2、准备规则——A说话人对听话人具有某种权威B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3、诚意规则——说话人想使命令行为得以实施4、本质规则——说话人通过他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权威来设法使他实施某一行为“批评”行为:1、命题内容规则——说话人言及听话人曾经实施的行为2、准备规则——A说话人对听话人具有某种权威B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曾经实施这一行为3、诚意规则——说话人想使否定行为得以实现4、本质规则——说话人通过他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权威来否定他曾经的某一行为“撒谎”言语行为:1、说话人言及一个命题P。2、说话人相信P是虚假的。3、但是说话人要让听话人相信命题P是真实的。“道歉”言语行为:1、说话人言及一个他曾经的行为。2、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相信该行为对听话人造成了伤害或者不良影响。3、说话人对自己的举止行为承认负有责任。4、说话者传递出某种遗憾的信息。4、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1、断言行为(阐述类、裁决类)2、指令行为(指令类、行使类)3、承诺行为(承诺类)4、表态行为(表态类)5、宣告行为(宣告类)言外行为言外之的(根本条件)适从向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代表性的行事行为阐述类说话人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做出承诺↑话语→客观世界相信主张、发誓指令类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客观世界→话语希望、愿望命令、要求、承诺类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做出许诺↓客观世界→话语意欲保证、答应、同意表达类说话人对某种客观状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事实而异,遗憾、感激、悲伤、庆贺抱歉、感谢、祝贺宣告类引起命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客观世界→话语?命名、宣布5、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这间屋子的灯坏了吗?两个言外行为:一是疑问,二是指令。是通过疑问这个言外行为来间接实施指令行为,疑问是手段,指令才是真正目的。间接言语行为习分为两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固定的语言形式表现的,这些形式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你能把门打开吗?你可以把门打开吗?安静一点儿好吗?让我过去,好吗?能不能把声音开小一点儿?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信息来推导。甲:下午逛街去吗?乙:下午有个朋友要来。“拒绝”策略:1、直接表示拒绝2、通过反问或批评,表示委婉拒绝3、提供原因或借口,或表歉意并提供原因,进行委婉拒绝。4、提供建议,表示委婉拒绝。5、提供原因或借口,再提供建议,表示委婉拒绝。6、劝说对方放弃某一言语行为,实为表示委婉拒绝。7、转移话题,回避对方请求,表示委婉拒绝。“道歉”的方式:1、用“对不起”、“抱歉”、“请原谅”等词语直接道歉。2、承认对某事负有责任。3、解释造成过失的原因。4、为造成的过失进行挽救。5、许诺此类过失不再发生。六、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1、通过逻辑—语义表现言语行为今天是星期天。(陈述)昨晚下雨了吗?(询问)走,回家!(命令、指使)2、通过句法结构表现言语行为疑问句结构间接表示“请求”、“建议”、“邀请”、“批评”等言语行为,如:可以给我倒杯水吗?(请求)能不能叫一下王老师?(请求)你不能安静一点儿吗?(责备/愤怒/请求)3、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在合适的前提下,严羽行为可以依靠共知语境,比如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共知的语境信息或百科知识,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没钥匙。”通过感情意义
本文标题:第六章言语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8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