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课件1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行文的大体思路:①、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除、为)(开头部分)②、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中间部分,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谪、罢、黜)③、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乞骸骨(封、卒、谥)(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表授予官职的: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晋书·谢安传》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4、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5、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1、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出”有时也指平调。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降职、罢免的:2、罢、免:罢黜,免去官职。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3、黜、废:废弃不用。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1、兼:同时掌管,兼任。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3、权:暂代官职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4、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5、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几种常见固定题型:(一)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三)翻译;(四)信息筛选:多为人物形象、性格分析。(1)通读:文本+注释(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及评价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感知方法:(3)跨“难”阅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阅读材料中的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分析:对实词的考察。“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实词攻略秘籍——五大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的选材都来自课外,但是其中的知识点都是来自课内,所以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比如:“终身不造其门”一句中“造”的含义,熟悉课文《左忠毅公逸事》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中的“造”字,意为“到……去、拜访”。由此可以推知其含义。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比如:资料步步高桧怀之,继而被檄秀州3、对文(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比如:①“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4、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比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主语)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比如:判别下面句子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5、成语对应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几种方法,文言文阅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分析:对文言虚词的考察。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高考考纲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焉、也、以、因、于、与、则、之、所、者、然、乎,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2、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比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3、代入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此)C、君之所知也|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三)翻译文言句子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四)人物形象、性格分析:考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问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等信息。其中尤其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1、弄清叙事的脉络: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或影响。2、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正面表现:正面叙述或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侧面表现:作者评论侧面叙写等。3、注重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或上级的关系:忠于职守、忠君爱国、英勇无畏、不畏强权、临危不惧、刚正不阿、善于辞令、针砭时弊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秉公执法、公平公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爱护百姓、为民做主、为官清廉、忠于职守④与一般人,就会涉及到他(她)接处之人和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直率、执着、豪爽、机智聪颖、嫉恶如仇、放任不羁、孝敬父母、淡泊钱财、淡泊名利三次审读,完成题目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二、审读题目,推断文意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选项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特别是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三、再读文章,完成答题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填空答题。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课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9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