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略12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西欧的“新教育运动”德可乐利和蒙台梭利创办的新学校:旨在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的桎梏,提出了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纲领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反对过分灌输知识、反对传统的学校课程、反对固定不变的学校生活和呆板的组织形式、反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其意义在于它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对儿童、知识、教学、课程等的认识,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影响了这一时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教育即生活”:针对传统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相割裂的问题提出。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即社会”:针对学校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提出。强调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从做中学”:针对传统教育惯用的儿童静听的学习方式提出。主张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儿童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三)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延长教育年限发展初等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等教育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先行;人力资本理论各国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投资增加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主要表现是在校学生人数激增(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重在改革教学内容中的陈旧部分,增加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注重天才教育及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扩充。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及课程改革运动;欧洲、日本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在工业化国家的各级学校运用。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日本:中国: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为21世纪做准备”列为当前教育的两大战略优先之一;发展中国家:(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中国家的迫切任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进行合作;学会生存: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形式。(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反映出三个特点: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艺术课程之间的平衡,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新工具学科、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环境科学课程;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各国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给予高度重视。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加强反吸毒教育和性教育;英国:强调教育儿童尊重他人、公正、诚实、守信;日本:中国:(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各国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有:提高教师聘用的标准,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善教师待遇,保证教师的魅力;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一、学前教育(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世界儿童首脑会议《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外国:中国:(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入学率不断提高突破传统的单一保育职能,走向保教结合的教育;(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二、初等教育(一)初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权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利,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二)义务教育的年龄和年限初等教育已不只是小学教育;共识:初等教育是所有年轻人应当接受并完成能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大多数国家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中学阶段。(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三、中等教育(一)增加入学机会(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结构模式:由相互独立的中学类型向综合中学的类型发展。“分流”模式转向“综合”模式:“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及时地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结合,设置一些新的综合性的课程,并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人文道德精神的培养;四、高等教育(一)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提出的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学会生存》的缺陷:社会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存在巨大问题:一种新的教育观“学会关心”:针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薄弱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学会关心”新构想--教育哲学观: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学习观: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并学会合作;社会观上,教育要强调全球合作精神,倡导国际合作和国,际文化,唤起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针对社会进步与个人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建议推行一种进行以下重点转移的新教育体系: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促进竞争到促进合作;从狭隘的民族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为公众利益而学习针对智育与德育脱节的问题,《学会关心》提出以下建议:重新提出教育为全体人而不是只为部分人的目标;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护照,要求把事业心开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同等地位;强调自知、自尊和信心,以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促进发展人际关系,支持年轻人发展与他人联系的能力。针对严重的竞争和高度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号召“向一个全球社会推进”。“学会关心”办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及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学会关心”的根本宗旨!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的科技取向:科学主义与技术统治论教育的经济取向: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对教育的经济性质的认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功能论和冲突论学派功能论:(1)教育的功能之一在于使个体社会化;(2)学校是选择人才的合理机构;(3)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社会的功能协调、价值统合、体制稳定。冲突论学派: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立场出发,揭露其社会关系的强制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社会冲突的必然性和这些性质在教育中的鲜明体现都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前者从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出发,后者从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出发。但二者对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提示作用客观上是一致的,即前者从正面推动,后者从反面刺激着各国教育改革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哲学上看,存在着线性思维和思维空间的狭窄性特点;价值取向和对象上,强调本位主义的相对性和地区性,强调局部利益、割裂当前与长远、个体与整体的联系;在教育上鼓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整齐划一,用一个模式教育学生,扼杀学术和学生、教师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国际化思潮: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文明、社会准则和生活方式;认识各国和各民族间日益增大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具有国际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个人愿意参与解决所属社区、国家和整个世界的问题国际化的要义:贯彻和平、平等、全人类道德原则;理解、宽容和尊重异国文化、多元文化;能够和外国人一道顺利开展工作、研究;掌握外语;教育要达到很高水平,能够和外国进行学校和文化的交流,接纳留学生、访问学者等;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教育国际化包括: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一是教育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传统教育从纵坐标体系看,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组成的教育系统,相互街接,各阶段自成体系;重视和强调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社会教育重视不够。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要点: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连续--整体性,将人的一生变成受教育的过程,整个社会变成有体系的教育场所;(教育的终身化与教育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方法: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终身教育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能保证人的真正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使近代教育发生本质的变化,即将人生一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教育,制度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将学校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可统括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以及非学校化运动论对学校神话的批判。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一、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提出的背景:全民教育的提出:全民教育的基本含义: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其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二、教育民主化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民主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家长、居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社会各部门参与教育管理;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课程、教学法、人事和决策等;社会各界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教育平等观念的要点:教育平等不仅是发展教育所需,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由之路,“教育是通向平等的入口”;平等原则和能力原则是互补的,不应使一个目标屈从于另一个目标;教育平等对于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都有益;只要方法得当,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发展,“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受过训练,都能取得成功”。三、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一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教育信息化要求: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表现: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正式课程,增大投资;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规模、
本文标题:略12教育改革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