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 《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汇总
古文新论《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朱中明摘要-伴随着现代化步伐而产生的中国文艺美学,在其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百年历程中,始终未中断对《周易》所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发掘与研究,且这种探寻与研究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周易》所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将成为当代中西方文艺美学平等对话的又一联接点。关键词:《周易》;文艺美学研究;当代意义《周易》作为儒家五部经典之一,其产生时代古远、思想意义丰富而深邃,为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学专著。原始《周易》本是巫术占筮之书,它拥有一套用以进行巫术占筮的筮符系统。它以阴爻、阳爻、八卦作为其基本构成,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卦爻符号宇宙。从符号学的视野来看,《周易》的卦爻符号宇宙乃是由象、数、图、义、理所构成的五位—体的符号系统,这样的符号系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是卦爻符号和文字符号系统的有机统一,且《周易》既是中华文化之元典,也是中国美学之根和中国文艺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对《周易》美学思想的阐发。上世纪初以来,对《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的发掘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上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近现代的《周易》研究与二千多年的注易、解易之作相比,有了质的变化。近代西学东渐,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用各种新观念、新方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厶理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周易》,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标志性成果。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和1935年的《周易之制作时代》,其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开了《周易》的神秘面纱,这是易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自此之后,“古史辨”派顾颉刚和李镜池、文学家闻一多、史学家胡朴安、哲学家熊十力和冯友兰等的《周易》研究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此一阶段的《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涉及到艺术内容的有: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第三节“精神生产”的“艺术”中得出“艺术与当时物质生产相应”和“艺术是与时代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的朴素的艺术观;①李镜池在《周易筮辞考》中的“卦爻辞中的故事”和“周易中的比兴诗歌”中涉及到了文学及诗论;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有关心灵事类”中的“乐舞”考证了上古乐舞的审美现象;宗白华在《形上学》笔记中对《周易》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钻研。这些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由于西学东渐的濡染,“五四”新潮的激发及马克思主义的催化,新中国成立前的《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引进新观念整理旧经典的学术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I二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新中国成后的30年,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即使曾出现过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也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后,在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语境中,因大量引进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我国沉寂已久的文艺学和美学界变得热闹起来。新的思想解放思潮引发了80年代的中国美学复兴和文艺思想大讨论,同时出璃的“周易热”也促使当代的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家运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来阐发《周易》的文艺美学思想。1979年底出版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1961—1964年,由于民、叶朗选编,宗白华删定在“原始至春秋”里专列一节《周易》的美学史料;1984年出版的李泽厚和刘纲纪合著的《中国美学史》第一编“先秦美学思想”第八章“《周易》的美学思想”分析了《周易》中一些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1985年出版的叶朗所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三章“《易传》的美学”对一些范畴和命题进一步加以厘清;90年代初期,刘纲纪的《(周易美学》、王振复的《周易的美学智慧》(2006年修订,易名为《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两部专著,对《周易》美学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1996年出版的王运熙和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一编“先秦文学批评”对《易传》的文艺思想也进行了《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简要的梳理;1998年出版的陈良运的《周易与中国文学》和2008年出版的黄黎星的《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两部专著,均从多种角度对《周易》的文艺观进行了带有体系性特点的阐释。新中国成立后至2l世纪初的《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与当代中国各种思潮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的与时俱进和其当代意义。20世纪初,借道日本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美学”,将近半个世纪都笼罩在西方美学体系之下。即便在后来的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外资源的吸纳上力求平衡,也往往难以做到。事实上,百年中国文艺美学更多倾向于从西方引进理论资源,正如蒋孔阳深有感触地指出的那样:“比较起来,近代西方文化冲击的规模又最大,影响又最深。在这一冲击下,中国的文艺和美学,成为了‘旧’和‘古’的代表,而西方的则成了‘新’和‘今’的代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传统的美学和文论,岌岌可危。思想体,系和思想面貌,都受到冷遇,不予重视,好像不西方化,就再也无其他道路可走。然而,文化传统是抹煞不了的,更不可能丧失”。②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不少现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家,面对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不甘示弱,返回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去获取创立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文艺美学的本土资源和学理根基。经过几代学者对《周易》文艺美学思想的发掘与阐释,《周易》所显现的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更为清晰。其所彰显的中国美学之独特性概述如下:(一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天人合一《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说明了天地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宗白华认为西方形上学是数理、逻辑的,而中国的形上学是艺术的、象征的。在《宗白华全集》第—卷里大约写于1943年前后的《形上学》笔记中,宗白华对《周易》美学思想的发掘意义非凡,是从根基上对中国美学独特性的发掘,他说“天人合一于‘保合大和,各正性命’之形上境”(墨,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美学的主客合一而不是西方美学的那种主客二分的特点。朱立元和王振复在他们合著的《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中总结说:一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潜质,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之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0”④(二审美的最高表现:大和《周易》之“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刘纲纪在《(周易与美学》中阐释说:“《周易》认为美在生命之中,生命即美,而这种美的最高表现即‘大和’(‘大’读为‘太’。因为只有在‘大和’的状态下,生命才能获得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和’为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很重要而古老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核心思想。”(5I三审美思维方式:直观意象思维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相比较,中国人的思维活动之借助于意象这一点特别明显。《周易》中的直观意象思维方式所用的符号,主要是卦画和卦爻,这一基本的符号逐渐衍生出一些复杂的符号,这些图形代表着一些广泛使用的宇宙论模式或本体论模式,是中国思想史上颇具权威性的标志物。宗白华对《周易》卦象符号的解读极富美学意蕴,他说:“象即中国形而上之道也。象具有丰富之内涵意义(立象以尽意,于是所制之器,亦能尽意,意义丰富,价值多方。宗教的、道德的、审美的、实用的溶于一象。”对《周易》之“数”的分析,也紧扣审美特性论析,指出数是生成的、变化的、象征意味的,又是流动的、意义性的、价值性的,他说:“中国之数,遂成为生命变化妙理之‘象’矣。”@象与数的组合形成的是一个生生不息、具体可感的审美世界。(四审美体验过程:直觉体悟《系辞上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里所说的“无恩无为”、“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都属于直觉体悟。直觉体悟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式,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能直接洞察事物本质、蕴含的思维过程。正如蒲震元所说:“它是一种建立在物感论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彻悟真理的思维方式,一种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直觉,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一种在感物兴怀中得到神超理得的方式,一种在澄怀味象的同时进行澄怀观道的方式,一种融潜显思维为一炉、包涵感性直觉、理性直觉并以妙悟为最佳形态的思维方式0”⑦(五审美观照方式:俯仰往还《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宗白华从《周易・系辞》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发现了中国艺术家的观照法,即“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于1949年所写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宗白华认为“所看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即:《易经》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迹也”⑧。{六美的生成之动力: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下传》说:“子目: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古文新论・当代文坛・2010.6神明之德。”王振复阐释说:“《易传》所论‘阴阳’,已是一对偶范畴.其间富于哲理美蕴,其智慧底蕴已从指天时地理,发展为专指男女两性,并由这男女两性而上升为哲学、美学意义上事物两极的对立互补范畴”,“自从‘阴阳’这一对偶范畴概念和观念进入《周易》审美文化视域,它就将始为人‘生’、继而是人生的审美世界条理化了。”⑨《系辞上传》说“一阴~阳之谓道”,讲的是事物变化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种规律也就是美之动力和规律。(“阳刚”和“阴柔”还是中国化的一对美学范畴以上概述的六点所反映出的中国美学迥异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也许可以看成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展开平等对话的主要“异质性”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下,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西方化的道路。上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照搬了前苏联文艺理论的建构模式,理论背景仍然为西方话语,中国文艺思想元素依然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空前活跃起来,文艺理论的探讨也逐步深入。当代文艺理论家为了构建适应当代中国文艺活动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除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视对中国古代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书论等文艺思想的整理和吸收外,还大量引入20世纪初以来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想。新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50一70年代的社会一历史一政治模式阶段、踟一90年代的审美反映模式阶段到当下文化批评模式阶段。针对如此状态,曹顺庆先生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论题。上世纪上半叶,现当代文艺理论家对《周易》的研究侧重于寻找《周易》与文学的联系,如探讨《周易》中的叙事故事、传说、古诗歌谣等。80一90年代以来,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学人对《周易》文艺思想的阐发,在建构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学术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从五个方面归纳当代学者从《周易》所揭示出的可以充实当代文艺理论的观点、范畴及命题。(一文艺的起源:观物取象《系辞上传》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与《系辞下传》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对“观物取象”的经典型描述,这里的“象”虽然是指卦象,但是,从其取象之源来说,与文学艺术提炼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极其类
本文标题:《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0556 .html